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东连黄河的广通渠


东连黄河的广通渠。在我国历史的早期,帝王们选择自己的都城时,往往要把目光投向长安。因为它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心,土地肥沃;平原四周又有大山环抱,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当隋文帝杨坚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也以长安作为这个统一王朝的都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关中经济情况难以与盛极一时的西汉相比。西汉仅郑白渠即可灌溉农田四万多顷。魏晋南北朝时,这里有许多灌溉工程因无暇维修而湮废。因此,隋定都长安后,仰仗东粮西运的程度,远远超过西汉。这就决定了隋在立国不久,便着手穿凿长安——黄河间的运粮渠道。

西汉时,因渭水运量很少,曾在长安黄河间凿过一条名叫漕渠的运河。后来,因东汉定都洛阳,粮食西运任务大减,漕渠由于失修,不久报废。隋朝只好重开新渠。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这一工程。他“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长安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隋书·郭衍传》)富民渠虽发挥重要作用,但因仓促成渠,渠道浅窄,航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东粮西运的需要。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只好再次动工,加以改建。

这次改建,要求凿得深宽顺直,可通“方舟巨舫”。舫是一种两舟相并的船,体积大,容量多。《战国策·楚策》说:“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要通航这样大型重载的舫,渠道必须又深又宽。改建工程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大兴城的设计者宇文恺主持。动工之前,他先派“工匠巡历渠道,观地形之宜”(《隋书·食货志》),以便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渠道布置得更为合理。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即峻工。新渠仍以引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至潼关,长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广通渠的运量大大超过旧渠,对缓和关中粮食的紧张情况,有重要作用。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关中大旱,但是无灾。当时所以旱而无饥荒之灾,与发放300多万石广通仓的粮食有关。广通仓在广通渠旁的华州(今华县),这里的粮食,就是沿广通渠从东方运来的。

从潼关以东运粮入关,广通渠以下一段水路是黄河。黄河有三门砥柱之险,砥柱为两个石岛,兀立河心,堵塞航道,形成神门、鬼门、人门三条险道,神、鬼二门无法通舟,人门虽可勉强航行,但风险很大,经常船沉人亡。三门砥柱是当时东粮西运的“瓶颈”。于是,又有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下令“凿砥柱”。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凿砥柱”的工程很少进展,只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