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自然结构(构成)是按人口的自然指标,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人口自然结构与人口再生产有极密切的联系。现有的人口自然结构是过去长期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自然变动的基础。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人口集团(或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它可以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速度,反映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人口总量中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资源就相对雄厚。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国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趋向之一是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越来越大,1982年发达国家平均为11%,发展中国家为4%。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另一趋势是少年儿童(14岁及以下)在总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一般少儿比重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较高,1980年前者为23%,后者则为41%。
人口性别结构系指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
前者的计算公式为:男(女)性人数/人口总数×100%
后者的计算公式为: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性别结构指标可按全体人口计算,也可按各年龄组人口计算。一般说,低年龄组人口往往是男性人口比例高,高年龄组人口往往女性人口比例高。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育龄妇女生育率、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分别的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移入国往往会影响男性人口多,而移出国则会造成女性人口多)等。世界上男女人数总的说来大致相同,男子占50.1%,女子占49.9%。据联合国统计,1978年世界上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一千万。出生婴儿性别比世界各国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国家每生100个女婴,平均就会生104~108个男婴。但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所以男女两性人口基本平衡。
人口性别结构会直接影响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从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速度。人口性别结构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安排也有密切关系,因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往往需要不同性别的劳动力。人口性别比例应保持平衡,如果性别比差别很大,则会产生许多经济、社会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常与人口年龄结构结合使用,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它是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研究人口和经济等现象之间关系的基础。
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按一定的社会、经济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如人口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语言结构、部门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等。它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口结构上的反映。同时人口社会结构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发达国家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往往较高,这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反映;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较高,往往又使出生率降低。据美国人口咨询社资料,1981年发达地区出生率为16‰,而发展中地区却为32‰。人口职业结构大致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西方国家通常将产业分为三大类,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一般从事第一类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的人口比重大,而第二类产业(工业、矿业、建筑业)和第三类产业(商业、运输、服务、公务、金融等)比重小。经济发达国家则第一类产业比重小,第二类产业比重大,第三类产业比重更大。
人口的地域结构是按照地域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它说明人口的空间分布。人口地域结构包括有按人口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标志、行政区划标志、经济区划标志、城乡标志等而划分的各种人口地域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与地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自然方面的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集中,反之人口相对稀少。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人口的地域分布也愈来愈决定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目前世界人口在地区分布上是很不平衡的,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东亚、中欧、西欧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而这些地区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相反占世界陆地面积60%以上的干燥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以及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却只占世界人口的不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