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大成宝晶洞。宝晶洞位于广东省英德县西南约7公里的燕子岩中腰,1980年为放牛小孩发现,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由于洞口很狭窄,不曾有人进去游览和考察,景物保存完好,具有原始风貌,色泽艳丽清新,一尘不染,野趣十足,是一个十分优美的洞。洞穴的尺度,景点的特色,洞体的结构和格架,几乎集全国洞穴之大成,既有金壁辉煌的穿隆大厅,又有千折百回迷宫般的通过,洞穴之间叠置成多层,各层具有独特风格和特殊景观,有粗犷硕壮的沉积物,亦有纤细灵巧的结晶体。和全国著名洞穴相比较,在体量上胜过肇庆七星洞夭,宽展胜过北京房山云水洞,钟乳石优美程度远胜桂林七星岩,洞庭的华丽与色彩优干淄博朝阳洞,比金华北山的三洞恢宏壮丽,比宜兴善卷洞层次更多、长度更长,也冠于广东全省的著名洞穴。宝晶洞共分四层,都是脚洞式的水平洞穴,即由地下河流开凿而成。底层洞穴海拔33米,比目前地面河的北江水面稍高,是地下河,河水就流入北江。由于有水的储聚和过于矮小,目前尚未开发。下层洞穴海拔57米,为目前主要游览洞穴,底部平坦,有河流卵石位于其中:中层洞穴海拔78米,洞体较小,亦呈水平展布,与上下各层洞洞之间,有竖井状管道连接上下;顶层洞穴海拔105米,由于位于洞穴顶层,暖热空气均上升到此,却不易排出,因而形成暖洞,一般空气温度比
这个层层叠叠的洞穴,以往未为人知,现在也鲜为人知,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洞穴。它的下洞,也是主洞,长1000多米,游览面积达8200平方米。由洞口进入,首先要经过一段景物琳琅的长廊,主要景点有“锦帐罗帷”、“龙女惊魂”、“玉碎宫倾”、“群珠争辉”,再进为“石室琼蕾”、“双神洞”、“佛手岭”等。其中有“神龟祝寿”,系石笋的形状呈龟状,其溅水形成龟头、龟脚、龟尾等形状,龟背系穿隆升起的石笋。长廊里钟乳石、石笋、石柱林立,形成“原始森林”景观。
穿过长廊就进入第一大厅,长度为50米,高一般18米,最高为25米,面积1900平方米。计有景点多处,其中如由成群边石坝组成的“天池飞瀑”,有灰华沉积所成的“龙君出巡”和“群鳄戏水”等。宝晶宫的第二大厅最大,长67米,宽约30-40米,面积2600平方米,高度一般为20米,最高处达30米。有落水洞与底层地下河相通,雨季下洞的积水经此落水洞流入底层。景点有由巨大石住矗立而成的“玉柱擎天”,有由石笋组成的“金蟾觅侣”、“南山道士”,有突起于洞床的礁石似的基岩和崩塌石块。最突出的是第二大厅普遍铺盖着红色粘土、亚粘土和亚砂土层,一般可达4米,最厚处达8.84米,这是由河流带来的冲积物。这种分布普追、厚度较大的冲积层是地下河在宽阔大厅内泛滥沉积的一种标志。第三大厅的形状呈近圆形,长宽大致相近,长度为70米,高度一般为10~15米不等,最高处为20米左右,面积达2200平方米。洞顶呈穿隆状,洞床尚平坦,有红色粘土、亚粘土和亚沙土等河流堆积物铺盖。主要景物有“层林叠翠”、“雄鸡报晓”、“龙骨塔”、“玉壶”等。过“拂尘门”,入长l}}s区,有“龙潭”、“笑口常开”、“静斋”等。本厅以水景为特色,如“三潭印月”、“海豚出水”和“古河故道”等。这“古河故道”景物是一层河床卵石层构成,厚度达0.5~1米,砾石经过磨损,呈圆球形,大的可达0.3米,其中不少是砂岩成分。这说明下洞是一地下河床变来,是由洞外砂岩地区的地面河流碰到石灰岩内的洞穴而进入地下河的。当时的地下河位置比现代的地下河要高,也即因地壳抬升,古老的地下河因而升高,地下水下降,在下面形成新的地下河,古老的地下河变成千溶洞,但洞内仍保留地下河时的各种堆积物。
经过第一大厅登上石阶梯,再经过螺旋阶梯,就到中层洞穴。中洞面积仅300平方米,沉积物相应较少,多是细小的碳酸钙沉积体,例如在原来的石笋和石柱上有许多滴水飞溅的颗粒状灰华沉积体,使钟乳石和石笋的外表呈美丽的成群小球,如菜花、珍珠和葡萄等聚积的形态。中洞的洞体不大,且无出口,也未见古代地下河水面扩大溶蚀的痕迹,表明当时地壳活动较剧烈,未能长期安定,使地下河未能充分发育。
上洞洞口较小,洞长240米,面积4600平方米,洞高12~15米,可分成两部分,前部保存着脚洞特点,后洞则沿地层层面和断层面发育,高低不平。后洞最高大厅是“灵霄殿”,海拔125米,洞顶可达140米以上,主要景点是“天池飞瀑”等。
宝晶官为什么呈四层洞穴?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经过考察与分析认为,地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自第四纪(约240万年前)以来,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虽然已基本停止,但地壳还是有脉动运动,即第四纪以来华南地壳不断地在上升,不过有时上升,有时稍有安定。在上升的时候,河流以向下切割为主,在地表就成为峡谷;当地壳相对稳定的时期,河流向下切割可以转为向水干方向扫荡,在河谷中就变成宽阔的谷地。如果地壳再抬升,河流再次向下切割,就在宽阔的谷地中下切成峡谷,而宽阔的谷地中一部分被保存下来,这种保存下来平阔的古代河谷,称为阶地。这种阶地上可以有河流的堆积物,也可以没有堆积物。如果地壳几次运动和相对停顿,相应地可以形成多级阶地。其实,这里的溶洞就是当时的河流,在地表河流横向扫荡时,石灰岩内就形成脚洞,灌入河水,开拓洞穴,当地表河流向下切割时,石灰岩体内的地下河水亦逐渐下降在底层形成地下河,老的地下河就干涸成旱洞。目前,上层洞穴位于海拔105米,中洞为78米,下洞为57米,而底洞,也即是目前地下河相当于北江水面33米高程。由此可知,宝晶洞四层溶洞的生成,至少有三次地壳上升过程:第一次上升形成中洞;第二次上升形成下洞;第三次上升就形成底层水洞。
地壳运动的速度也是有变动的,形成上洞的地壳安定时间较长,中洞形成时的安定时期较短,而下洞时的地壳最为稳定而且时间亦长,故侗穴的洞体也较大。当然从不同层次洞穴间的高程,可以阐明地壳上升强度的变化,上洞到中洞,高差近30米,中洞到下洞相差21米,水洞到下洞高差24米。这说明第四纪以来地壳上升有变缓变慢的趋势。根据古地磁的研究,宝晶洞上洞的沉积物是70万年前沉积的,就是说宝晶洞上洞在70万年前已生成,中、下洞则是70万年前以后生成的了。
燕子岩的南端还有一个碧落洞,由于有一小河贯通,成为穿洞。它离北江不远,又有地下河流过,夏天洞内凉风习习,成为盛夏避暑的佳地。河水清澈,深浅适宜,又是良好的游泳地点,故早为人们所注目。历代游人和文人墨客游览碧落洞的不少,留下很多石刻题记。洞前、洞后、洞内均有前人题刻,其中以宋代为多。对于碧落洞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唐末南汉时期,南汉土刘最曾来此洞避暑,拜仙求寿,把这个穿洞称之为“了从‘尤御室”,记载于钟元章的《碧落洞天招‘龙御室记》内。宋时余靖也有《碧落洞》诗云:“幽景前贤恨到难,泉声清浅出岩间。驱驰宦辙重来此,尘世难逢时地间。”《广东新语》中也对此洞作过评述,如称:“洞外峰峦四合,一屏前立,江光树色,掩映虚无,境绝幽丽。”未苏轼诗云:“搓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清代方朝则诗称:“翠壁何A峨,幽岩凿山麓。”目前宝晶洞与碧落洞连成一片,已成为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