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置吴县,隶属会稽郡(直到东汉初)。东山为吴县辖地。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英布,立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国地,都广陵,吴县改属吴国,东山随为吴国境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淮南王英布并吞荆王地
西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废楚王,封刘贾为荆王,都于吴。东山属荆王地。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韩信为楚王,吴县为韩信封地,东山属韩信封地内。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部分,置吴郡。吴郡郡治设于吴县,吴县辖东山隶吴郡。
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年)三月,晋灭东吴,东山随吴郡之吴县为晋境。
隋初废郡,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吴县隶苏州,东山隶吴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属江南道,辖吴县东山。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地置长洲县,吴、长两县隶苏州,东山属吴县。
唐开元四年(716年),吴县升为望县,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苏州隶江南东道,道治设于吴。东山属苏州之吴县。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封为吴越王,苏州属吴越国,东山属吴越国苏州之吴县。
宋开宝八年(975年),中吴军后改平江军,继改为苏州,属江南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归宋,苏州隶江南道。东山属苏州之吴县。
宋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浙东路、浙西路),苏州属浙西路。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仍属浙西路,吴县为平江府首县。东山从吴县划出隶属浙西路湖州之乌程县,南宋沿之。
元代按宋制,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分全国为11省,州改为路。时东山属江淮行中书省湖州路乌程县。后改江淮行中书省为江浙行中书省,东山仍属湖州之乌程。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山从乌程划归苏州府吴县。
清康熙六年(1667年)设江苏省,苏州府隶江苏省。东山仍属苏州府之吴县。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苏州独立,在苏州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裁苏州府及长洲、吴县、元和三县,设苏州,立民政长署。时东山仍隶太湖厅,从属苏州。同年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苏军都督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苏州隶江苏都督府,东山仍隶太湖厅,从属苏州。
民国元年(1912年)1月,江苏都督府颁令废府、州,并县、厅。苏州府废,并同城三县称吴县。是时,民政长署仍称苏州民政长署,至7月才改为吴县知事公署。至8月改称吴县民政长署。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设民政长,东山隶之。7月,省议会裁撤洞庭县,其地归属吴县。吴县设28市、乡。东山分设东后山乡、东前山乡,分别于8月、12月先后成立。分设乡董、乡佐及乡议会,民国三年夏(1914年)改称乡行政委员。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合东前山乡、东后山乡为东山乡,设行政局。12月10日,吴县城区划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东山仍属吴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改东山乡为吴县第十七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吴县调整为十三区,改东山第十七区为第十二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改乡为区,称东山区。12月复称第十二区。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苏南行政区专员公署。7月,为配合剿匪,成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
1951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东山区仍划归吴县。
1952年7月,复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辖东山、西山两区和太湖中岛屿及水域。
1953年5月,太湖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人民政府,东山隶震泽县。
1959年4月,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东山隶吴县。
1968年3月26日,苏州专员公署称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4月13日,又改为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再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东山隶属吴县关系不变。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县隶属苏州市,东山隶吴县从属之。
1995年7月12日,吴县撤县设市,成立吴县市,东山隶属吴县市。
2001年3月1日,吴县市撤市设区,成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东山隶属苏州市吴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