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建凤岗新圩,后更名为凤岗镇。
凤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而来,由从不同迁移地区语言分为白话和客家话两种语系。白话系人口其先祖从粤北的南雄到广州地区,后又逐迁到凤岗。宋末元初到凤岗立村的本地人,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客家话语系人,其先祖原在福建和江西两省,后南迁到粤东地区。从清朝中期设立在黄洞廻龙庵的碑文记载,凤岗的立村定居第一批客家人的先祖为“十三位公”,从与粤东地区南迁到凤岗开垦,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凤岗镇有侨乡之称,众多华人华侨分布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是东莞市重点侨乡之一。在清朝前期,以农耕为主的凤岗客家人到异国他乡谋生者不多。也未有“华侨”,港澳同胞的谓称。据凤德岭的狮石厦黄氏族谱记载,在清朝乾隆期间,黄氏先祖黄振鹏外出南洋谋生。开了凤岗地区向外移民的先例。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公开招聘大量的廉价的中国劳工,其实质是贩卖中国劳工。在战乱、饥荒、疾患和贫困线上挣扎的凤岗客家人,为了生活的出路,许多人便成了“契约华工”被贩卖的“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凤岗的“契约华工”前期多数被贩运到东南亚的马来亚等国,开采矿山,开垦殖橡胶种林等劳役工作;第二期的“契约华工”多被贩运到南美洲的苏里南、牙买加等地。这些人后来被人们称谓为华侨。多位华侨常常回国寻根问祖。
民国期间的凤岗辖属区域有103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有部分村庄划入宝安县的平湖镇、观兰镇以及相邻的塘厦与清溪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