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设太华乡,1959年成立太华公社,1983年10月复为乡,1992年横山乡的见花、友谊村划入,同时撤乡设镇。
2003年3月17日,《市政府关于同意太华镇桥涯村等五个村民委员会区域调整的批复》(宜政发[2003]63号)同意如下调整:一、桥涯村委会与三洲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桥涯村委会。二、大涧村委会与新华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太华村委会。全镇辖乾元、茂花、太华、太平、桥涯、胥锦、石门、楼新桥8个村和杨店社区。
东汉建安年间,太华属阳羡县。公元209年,东吴孙权进妹联姻,导致刘备至东吴招亲。孙权以阳羡为封邑,赐太华(原名方岩山),为妹孙尚香汤沐邑。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四川成都,建元章武,故太华尊号为章山,纪念章武帝刘备。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至怀帝永嘉四年(304~310),义兴郡设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太华属国山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将国山、义乡、临津并入阳羡县,改称义兴县,太华属义兴县。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讳,义兴县改为宜兴县。设置在乡(农村)称乡,太华属宜兴县金泉乡。明初沿袭宋制。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乡称区,太华属宜兴县金泉区。
民国元年(1912)荆溪县并入宜兴县,设市、乡。乡以下沿用清代。太华属宜兴县元善乡(即原金泉区)。
民国18年(1929),设置区、乡、闾邻制,太华属张渚区。
民国23年(1934),改闾邻制为保甲制,太华分设华阴、黄石二乡。其中太华的荒山上、杨塔里、楼下、桥亭、见花等村属金源乡。
民国27年(1938),华阴、黄石二乡合并称太华乡,撤金源乡并人西渚乡。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设置太华、桥涯、砺山三乡。
1957年,三乡合并称太华乡。
1958年,太华、桥涯、砺山三大队隶属竹海人民公社。
1959年撤竹海人民公社,太华、桥涯、砺山三个大队合并建立太华人民公社。
1984年复称太华乡。
1992年撤乡,建立太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