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东莞市企石镇的历史沿革


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南迁,几经周折后落居企石铁岗。约1311年,黄云萝的第七代孙月聪,再定居江边。明朝以后,家族人丁渐渐兴旺,于嘉靖年间(1550年左右)兴建黄氏宗祠。

据江边黄姓《卜卿公家谱》记载,倡议兴建黄氏宗祠的是族人黄学伊。黄学伊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中举后初任琼山县(今海南省内)教谕,后任江西抚州左堂、通判。琼山是名臣海瑞的家乡,黄学伊在琼山任职时便很欣赏当时未有“功名”的海瑞(1514-1587)。海瑞中举(1549年)出仕的几年后,黄学伊又与他同在江西一带为官,黄学伊在抚州任通判,海瑞在附近的兴国任知县,二人交往甚密。明隆庆六年(1572年)夏天,海瑞曾在黄氏宗祠住了一个多月。当时海瑞已被罢官,专门从琼山来探访闲赋在家的黄学伊,就近入住祠内。期间为黄氏宗祠书题楹联一副:“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

黄氏宗祠首次重修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与族人黄龙韬有关。黄龙韬(1814年—1894年)清道光丙午(1846年)科武解元,任广州府台兼南(南雄)韶(韶关)连(连州)总镇,因征剿红巾军(何六起义军)、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诰“振威将军”。为光宗耀祖,于咸丰九年(1859年)对祠堂进行重修。

黄氏宗祠正门是斗拱牌楼,属当时朝廷准许方可建造的一种高规格建筑。缘何获准建造排楼,在族谱之类未见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黄学伊托海瑞帮忙,朝廷批准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黄氏宗祠曾一度成为东莞第七区政府的会堂、放电影的场所,稍后又改作榨糖、碾米、榨油作坊。

1959年夏天,东江河水急涨,祠堂的木料、牌匾包括海瑞题书的一副楹联木匾(硬木,长约4米、宽约0.4米)被作为抗洪应急物资,加固东江堤围险段,决堤时全部散失。文革期间,祠堂的牌匾、木雕及工艺构件被视作“四旧”,大部分被毁。

1992年,江边村民自发集资对祠堂进行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