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属齐国石窟邑,称清、京兹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国书、高无丕帅师伐(鲁)及清(张夏、万德一带)。
秦(前221——前207年)属济水郡茌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郡县制,废除清地名,更名茬县,其地名同前。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东巡封太山,令李斯写颂文并刻石记功。封禅后,到茬县石宿(今五峰山)封山祭地,在此立李斯小篆碑一座。一来刻石记功,二来有统一文字之目的。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韩相张良来茬县(今张夏)会见娄敬,秘商刺秦始皇事宜。
西汉(前220——25年)泰山郡茌县,张夏为治所。公元前一百五十一年,封刘胡为济北王,都卢城。当时茬县归属济北国。《史记、索隐》云:胡在位五十余年,他仁贤足记,忠列斯彰。
张夏镇
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十月,汉王刘彻前往雍城(凤翔县)祭祀帝王。不久,有人捉
住一只独角五蹄异兽,有人称“麒麟”。同时,天空出现长星,人曰“元光”;陆地得奇兽,人称“狩”。因此,以吉祥改定帝号曰“元狩”。此时,济北王刘胡听说武帝刘彻在这个吉祥时段前往泰山封禅,便上书呈献泰山及周围几个县归皇家。刘彻高兴的接受了,便下令建立泰山郡(此为泰山郡之始)。为了奖励刘胡,刘彻便多割几个县划归济北国作为补偿。按照当时习惯,济北国应当建立几个相对应的县。贡献出茬县,在平原地区就成立了茌平县。茬县为了区别茌平,又加了山字,成山茬县。这样一来,名变了,字也改了,但音没有变(此为山茌之始)。公元前102年、公元前193年、公元前89年分别三次,武帝东封泰山后,来山茬县石(原石)封山祭地(刘彻来此只是因为秦始皇来此之故)。
东汉(25——220年)属泰山郡茌县,张夏为茌县治所。
三国(220——265年)属泰山郡山茌县,张夏为山茌县治所·
公元237年1月,在山茬县(今张夏)发现黄龙,上下视为吉祥。因故,魏明帝曹睿便由当年的青龙五年改为景初元年。
晋(265——420年)属泰山郡山茌县,张夏为山茌县治所。
公元358年,前燕泰山郡长贾坚驻防山茬(今张夏)。东晋徐兖西卅刺史荀羡率军北伐,攻陷山茌,生擒贾坚。公元359年8月,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尘遗司马悦明复取山茌。
南北朝(420——589年)属太原郡、东太原郡山茌县,张夏为太原郡治所、山茌县治所;东太原郡治所、山茌县治所·
南燕主慕容封朗公为东齐王。管辖奉高(今太安市)、山茌(今张夏)两县地。慕容德认为僧朗(俗名朗公)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且弟子不无高人。南朝宗谢灵运就是他的弟子。还对执政做过贡献。朗公收到书后,便给慕容德回信,史称《誉南燕主慕容德书》,其中讲到:“贫道味静深山,岂焕此位?且领民户,兴造灵刹。”
公元432年,属南宋冀州在历城(今济南市)太原郡·太原郡设在山茌(今张夏)·
公元468年山茌归北魏,在此建东太原郡。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由于农民起义之故,东太原郡由山茌移驻升城(今归德卢城)。
隋朝(581——618年)属齐郡历城县。
唐朝(618——907年)属齐州山茌县,张夏为山茌县治所。
宋朝(960——1127年)属济南府长清县。
元朝(1127——1368年)属泰安州长清县。
明朝(1368——1644年)属济南府长清县。
清朝(1644——1911年)属济南府长清县。
民国,属山东省济南道长清县(1911——1949年)。
其辖区为民国初年的山茌区青保里上龙华、张夏等15村,中川区石保里井峪、青杨树等29村。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前后为六区、二镇土门等3村、三镇青杨树等3村,九至十二乡和三区二镇张夏十七至二十乡的全部村庄。
长清县解放前后为第六区·
1952年为5区(后改张夏区)辖土门乡、小寺乡、车厢峪乡、张夏乡、青杨乡、岳庄乡、诗庄乡·
1958年撤区并乡后为张夏乡,是年秋改为张夏公社·
1959年崮山并入沿称张夏公社,同年秋撤消长清县制划属历城县。
1961年恢复长清县建制后还属。
1976年崮山公社划出。
1984年2月区划体制改革时撤销张夏公社建张夏区。
1985年10月区划调整时改区为镇,始今名。
注:西汉至唐以前为长清县政府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