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前11世纪),城厢地属扬州之域;西周时期属七闽之地;春秋战国后期为闽越国 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后,地属闽中郡;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承认 无诸 为闽越国国王,闽中郡分为东海、南海、闽越3个诸侯国,地仍属闽越国;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会稽南部都尉,地属会稽郡;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东瓯置冶县(县治在今福州),地属会稽郡冶县;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会稽南部置侯官、南平、汉兴、建安4县,地属侯官县;三国、两晋、南北朝,隶属关系屡有更动,先后属建安、晋安、南安等郡。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在延陵里(今城厢),隶属丰州(今福州)南安郡,不久即废。
隋开皇九年(589年),再置莆田县。是年,改丰州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莆田县属之。翌年撤销莆田县建制,其地仍归南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从南安郡析地置丰州(今南安),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县(今仙游县),同年改丰州为武荣州,地属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地属泉州; 唐天宝九年(750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地属清源郡;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 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厦 门)。 963年,宋承认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莆田县属平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莆田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五代十国 闽国时(907~960年)仍属清源郡;宋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郡为平海军,地属平海军。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仙游、福清、永福(今永泰)山区结合部之地置兴化县。同年建太平军;次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地属兴化军。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所从游洋迁莆田县公廨里,并筑军城,辖县不变。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地属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兴安州为兴化路,地属兴化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地属兴化府;
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福建按察分司置宁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兴化府属漳泉道,漳泉道管辖泉州、莆田、漳州。
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调整合并为建宁道、福宁道二道,兴化府属福宁道, 福宁道管辖福州、宁德、泉州、莆田、漳州。
《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改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驻厦门。《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厅。《世宗实录》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至
,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直隶州一:永春州。
清朝,城厢地属兴泉永道 兴化府莆田县长期不变。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兴化府,城厢地属福建省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地属厦门道;民国13年,道尹裁撤,莆田县直属福建省政府。
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全闽划为4省,地属兴泉省。次年1月闽变失败,南京政府恢复统治,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城厢地属第五督察区(驻).莆田县、仙游县、惠安县、永春县、德化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今莆田市仙游鲤城,次年,改隶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管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和大田, 1935年第五区和第四区合并,区政府驻地自仙游移驻同安。
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
民国32年迁驻永春县, 民国35年,1946年,迁驻晋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莆田县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泉州)。
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晋江专区),城厢地属仍旧。
1970年7月,划出晋江专区的莆、仙2县,改属闽侯专区。
1971年4月,闽侯专署驻地由闽侯螺洲迁至莆田城厢,改闽侯专区为莆田地区,地属莆田地区莆田县。
1983年9月,撤销莆田地区,建立莆田市,辖莆田、仙游二县,地属莆田市莆田县。
1984年6月,析莆田县的城厢镇和城郊公社建立城厢区,为县级建制,直属莆田市。城厢区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中心,莆田市及莆田县党政机关均设在城厢区境内。至1994年,隶属不变。
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划原城厢、涵江2区、划莆田县部分地方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