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故城县先后属晋国东阳,齐国昔阳,燕国厝寿,赵国东武城。
秦时,故城县属巨鹿郡厝县。
西汉时,郡、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故城县南半部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东阳县、复阳县、东武城县。北半部属信都郡广川县、历县。
东汉时,郡、王国设置基本沿袭西汉制。
三国时,今故城地为魏国属地,南北属冀州清河郡东武城县、渤海郡广川县。
西晋时,南北部分冀州清河郡武城县、渤海郡广川县。
东晋十六国时,故城县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4国辖。
北魏时,南部属相州清河郡武城县,北部属冀州长乐郡广川县;北齐时,武城县、广川县分别省入丘县、枣强县。
唐时,改郡为州。
五代时,今故城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国辖。
北宋时,庆历八年改贝州为恩州,至和元年漳南县省入历亭县,建炎后,没于金。南部属大名府路恩州武城县,北部属大名府路恩州历亭县。
南宋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北部置故城县,县治所设于漳南“故城”,故城名故城县,属直隶中书省河间路景州。自此,“故城县”名始标记于册。翌年废故城县为故城镇。
明时,南部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武城县,北部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故城县。
清时,南部属山东布政使司临清州武城县,北部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故城县。
中华民国二年,南部属山东省济西道武城县,北部属直隶省渤海道故城县。
民国三年,南部属山东东临道武城县,北部属直隶省津海道故城县。
民国14年,东临道改德临道,南部属之。
民国二十六年山东省国民政府下设12行政区,南部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武城县,同年河北省国民政府下设10行政区,北部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武城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沿津浦线南犯,南、北部武城县国民政府、故城县国民政府不战自退,先后流亡。
1938年2月,中国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进纵队进驻冀南。
1941年7月18日,建立晋冀鲁豫边区,辖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4区。
1945年6、7月,间驻郑口、武城县日伪军相相继为中共抗日军民歼灭,故城地域全部成为解放区。
1946年3月,冀南行署重新建立,南北部分属冀南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武城县、故城县。
1949年8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南、北部分属河北省衡水专区武城县、故城县。
1952年衡水专区撤,南、北部分属山东省德州专区武城县、河北省沧州专区故城县。
1956年德州专区撤,南、北部分属山东省聊城专区武城县,河北省沧州专区故城县。
1958年6月,沧州专区省入天津专区。同年10月故城县省入吴桥县,12月天津专区省入天津市。是年,武城县省入夏津县。南、北部分属山东聊城地区夏津县、河北省天津市吴桥县。
1961年5月18日,沧州专区、故城县复置,德州专区、武城县复置,南、北部分属德州专区武城县、沧州专区故城县。
1964年,遵照国务院行政区划调整规定,以运河为界,将武城县运河西部地域划归故城县,同时将原属故城县运河南部地域划归武城县,至此故城县行政区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