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状大优质果品和棚菜生产规模。果品生产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名、优、新、特品种取代档次低、效益差的老品种,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扩大和强化了优质桃、热杂果、早熟葡萄、黄金梨和棚菜5个示范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20000亩,对全镇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镇共引进推广新品种1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5项,聘请县、市农业科技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10期,发放技术材料2万份,参训农民达到2000余人,使全镇新增优质果品面积1000亩,优果率达到了95%,棚菜生产新增面积400亩,农民直接增收400余万元。
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对全镇重点村街的相关产业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整合,从政策宣传、完善机制、规范服务入手,因势利导,建立和完善了老柳坨果品、西贺棚菜、万全庄苗木和早熟葡萄、于村白铁加工、后刘武营雕刻、后刘武营粮食贩销、小站雏鸡孵化等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拓宽经济组织服务职能,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认真组织、做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的20字工作方针,落实动物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狂犬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全年共计免疫家禽45239只,猪免疫810头、牛免疫156头、羊免疫2101只,免疫数量占应免畜总量的100%。免疫证发放、免疫耳标配带、防疫建档建制率、规模场、小区免疫指标均达到了100%,从而保证了全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立足于充分就业,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我镇农村从事一产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实际,我们一方面大力宣传,引导农民走出去,从依附于土地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多渠道寻求打工、创业门路,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广泛搜集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对口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向镇域内新建企业及京、津、廊坊等地推介。据统计共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人,其中域内就业安置480人、对外输出320人,年为农民增减收入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