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前属北狄、西戎等北方游牧部落之地。
战国时期,属北狄郡辖地。秦卫北地郡富平县地。
西汉分属北地郡治灵州、灵武两县。
东汉仍为北狄郡灵州县 (后废)、灵武县辖地。
三国、西晋时期,为羌、鲜卑、匈奴等部族驻牧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秦、后秦、夏4国辖地。
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地,北周时期为怀远郡怀远县(治银川老城东)辖地。隋立弘静县 (治望洪堡东),分属弘静、灵武(治邵岗堡)、怀远3县辖地。唐先后改弘静县为安静县、保静县,分属保静、灵武、怀远3县辖地。
五代保静、灵武、怀远均废县为镇,属朔方节度使灵州地。
北宋时属西夏静州(望洪镇附近)、顺州(邵岗堡西)、怀州(掌政乡南)、永州(杨和堡附近)4州地。
元属甘州行中书省、西夏行中书省、甘肃行中书省,隶属宁夏行省之宁夏府路。
明先属宁夏府,后分属于陕西都指挥使司之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等4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永宁分属宁夏、宁朔两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1日,永宁置县,永宁建县时,从当时宁朔县划出的是东、北部的村堡,有望洪、王太、杨和、旺全、增岗、靖益、魏信、新城等;从当时宁夏县划出的是其东、南部的村堡,有通贵、通朔(今永固)、镇河、张政、许强、许旺、杨显、丰盈等。始驻望洪堡,数月后迁至杨和堡。当时全县设14个乡,以数字序号为名。
1949年9月23日,永宁解放。9月28日,成立了永宁县第一届人民政府,隶属于宁夏省。实行区、乡制,全县在调整组建为7个区55个乡。
1950年,经两次调整后为6个区48乡。
1951年6月,四区的6个半乡和六区的3个半乡划归银川市。原四、六两区未划归银川市的5个整乡和2个不完整的乡调整组建为6个乡,区名改称第四区,驻五渡桥。
1954年9月27日,宁夏省建制撤销,永宁县隶属于甘肃省银川专区。
1955年,撤销原有5个区,38个乡合并为19个乡
1956年,增设永华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撤销乡建制。永华乡划归银川市管辖,归属战斗公社(后更名为良田公社)。全县组建为4个人民公社。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胜利、和平、红旗、星火等4个公社分别改名为望远、杨和、王太、掌政公社。
1960年3月,掌政公社除政权大队外,划归银川市管辖。
1961年,4个公社调整划分为8个。
1963-1981年间,各公社先后对所辖生产大队调整划小,由45个增至70个。
1964年,掌政公社由银川市划归永宁县管辖。
1972年11月,掌政公社划归银川市管辖,同时还将望远公社的塔桥大队划归银川市大新公社。
1982年4月,在县人民政府驻地杨和堡设置了杨和镇。
1983年,公社体制改革,各公社均改称乡。
1984年,撤销李俊乡,改设为李俊镇。
1993年,撤销望远乡,设置望远镇;至此,全县下辖杨和、李俊、望远等3镇,仁存、望洪、增岗、杨和、胜利、通桥等6乡。
2000年,永宁县辖3个镇、7个乡。
2005年底,永宁县辖1个街道,5个镇,1个乡。
2006年,辖5个镇、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杨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