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
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
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公元960-1279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1-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
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设专员至今。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
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石斧各一件,1975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丰乐河、讨赖河流域,早在4300年-2500年前后,就有人类集聚。目前,在今酒泉市20多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在下河清白疙瘩,安西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传》记,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
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大约4000年前,这里已有先民游牧,繁衍生息。西汉时期,汉武帝曾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因霍去病有功,汉武帝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故而得名。
1949年设酒泉专区,专署驻酒泉县。辖酒泉、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等6县及肃北设治局(驻赤金堡)。
1950年原张掖专区所属高台、临泽2县划入酒泉专区。同年7月20日原肃北设治局改设肃北自治区(县级)。辖8县、1自治区。
1952年临泽县驻地迁沙河堡。
1953年肃北自治区由玉门县赤金堡迁敦煌县党城湾,后改为肃北蒙族自治区。
1954年2月20日由张掖、酒泉、高台3县各一部合并设置肃南裕固族自治区(驻红湾寺);4月26日由敦煌县以南的海子为中心的地区设置阿克塞哈族自治区(县级,驻博罗转井)。额济纳自治区由酒泉专区代管。辖8县、4自治区。
1955年额济纳自治区改名为额济纳自治旗,肃南裕固族自治区改名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族自治区改名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族自治区改名为肃北蒙族自治县。同年10月,酒泉专区撤销,与武威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
1961年复设酒泉专区,专署驻酒泉市。原属张掖专区的酒泉、玉门2市及敦煌、安西2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驻党城湾)、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驻博罗转井)划入酒泉专区。恢复金塔县。辖2市、3县、2自治县。
1964年撤销酒泉市,恢复酒泉县。酒泉专署驻酒泉县。辖1市、4县、2自治县。
1969年原属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驻达兰库布)划入酒泉专区。辖1市、4县、2自治县、1旗。
1970年酒泉专区改称酒泉地区;原由省直辖的嘉峪关市划归酒泉地区领导。
1971年嘉峪关市改由省直辖。
1979年将额济纳旗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酒泉地区辖1市、4县、2自治县。(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
1985年撤销酒泉县,设立县级酒泉市。
1988年撤销敦煌县,设立县级敦煌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酒泉地区总人口980492人。其中:玉门市 188931人、酒泉市 346258人、敦煌市 187578人、金塔县 136173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13046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8891人、安西县 99615人。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3号):(1)撤销酒泉地区和县级酒泉市,设立地级酒泉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肃州区仓门街。(2)酒泉市设立肃州区,以原县级酒泉市的行政区域为肃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3)酒泉市辖原酒泉地区的金塔县、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肃州区。原酒泉地区的县级玉门市、敦煌市由甘肃省直辖。
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号)批准:同意将甘肃省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