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键为郡。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属键为属国,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属朱提郡。
西晋秦始七年(271)属宁州朱提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属宁州南广郡。
隋开皇六年(586)属开边县,治所设于滩头。
唐武德元年(618)属协州,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归拓东节度管辖。宋,盐津属梓州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后改为澄州府路羁摩州的石门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乌蒙军民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土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四川布政司乌蒙府,天启七年(1627)属马湖府辖境。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乌蒙府改属云南,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雍正六年(1728)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井渡设巡检司,盐津属乌蒙府大关厅。
民国2年(1913)大关厅改为大关县,盐津隶属大关县。
民国6年(1917)从大关县分出,以黎山以北14个乡设立盐津县。
民国6年,县辖14个乡、52个大甲,219个自然村。
民国21年(1932)实行区自治,将14乡52个甲划为7个区40个乡3个镇。
民国30年(1941),又改划为3个镇6个乡117个保1163个甲。
1950年7月盐津全境解放,将民国时的3镇6乡改为5个区人民政府,下辖保甲未变。
1951年8月废除保甲,建乡设村,盐津县设5个区2街58个乡。
1952年土改初划为5个区3街78个乡,土改后改为5个区2街55个乡。
1953年2月增设落雁为第六区。同年11月6个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属县派出机关。
1954年3月,盐井、普洱二街改为二镇。
1955年4月撤销落雁区,新设牛寨为第六区。
1956年1月,彝良县所辖第八区(今庙坝)划入盐津县设为第七区,县辖7个区2个镇64个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盐津县划为9个人民公社61个管理区。
1958年4月,盐津、大关两县合并为大关县。
1961年4月28日,盐津、大关两县分治;大关原辖豆沙、柿子划入盐津县,盐津县辖10个公社2个镇74个管理区。
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后,县辖8个区1个县直(牛寨)公社(下辖6个大大队);区辖32个公社1个镇。
1962年再次调整社队规模后,县辖9个区公所,1个县直(牛寨)公社下辖8个大大队,区辖82个公社2个镇。
1965-1966年两次合并公社后,县辖9个区1个县直(牛寨)公社下辖8个大队1个县直(城关)镇,区辖76个公社1个镇(普洱镇)。
1968年5-10月,各区、社、大队、镇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在上述名称后一律加上革命委员会。
1970年3月区改称公社,区辖公社改为大队,县辖10个公社1个镇;公社下辖34个大队1个镇。
1981年9月21日,两碗区划归水富县。
1982年3月,从普洱公社划出天星、龙塘、落雁三个大队成立落雁区工委;4月,城关镇改为盐井镇,升格为公社级,至此,县辖9个公社1个镇1个区工委,下辖78个大队1个镇。
1984年设区建乡,公社改为区公所,生产大队改设乡,下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从兴隆区划出共和,牛寨区划出保隆,以落雁区工委为基础成立落雁区,至此,县辖10区1个镇,区辖71个乡8个镇,下辖431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
1988年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将区公所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城区并入盐井镇);原乡、镇人民政府改为村公所、办事处;从普洱区划出串丝、箭坝、龙台3个乡设立串丝乡;从艾田乡划出中和、中堡、赵溪,普洱区划出大浩,豆沙区划出天宁,以中和村为驻地设立中和乡。至此,县辖10个乡、2个镇人民政府;乡辖61个村公所,镇辖19个办事处;村公所(办事处)下辖431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2573个合作社。
1995年3月6日,盐井镇水田办事处划出大屋、瓦房、堰沟三个合作社设立黄葛槽(县城新区)办事处,隶属盐井镇。
2000年7~12月进行村级体制改革,盐津县农村78个行政村(办事处)全部改为村民委员会。至此,县辖两镇和10乡,乡(镇)下辖78个村民委员会、3个街道办事处、2574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小组。
2002年8月,豆沙乡撤乡设镇;10月,盐井镇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试点改革。至2004年末,县辖盐井、普洱、豆沙3个镇和艾田、中和、兴隆、串丝、落雁、滩头、牛寨、庙坝、柿子9个乡,78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村级城镇居民委员会,55个居民小组, 2574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