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历史沿革


神木县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经普查,在窟野河、秃尾河两河流域,有数处仰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

夏,县境属雍州地,为熏育占据。商,为龙方地。

周,林胡族占据。春秋战国,县境为白狄故地。

秦,为上郡北境,又改属九原郡,称为新秦。

西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于县南设言阳、言阴二县,属西河郡;于西北秃尾河上游东岸设白土县,属上郡。东汉末三县废。

汉,元朔二年(前127),置五原郡。元狩三年(前120)又置朔方,称新秦中。后又在秃尾河下游置圁阳、圁阴、鸿门三县,属西河郡;秃尾河上游置白土县,属上郡。

三国、西晋,为羌胡占据。

东晋十六国,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夏政权属地。

南北朝,北魏于县南设石城县(今解家堡一带),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移治石龟镇并更名银城县,属上郡;后为西魏地;再后为北周地。置归真郡(今解家堡一带)。

隋,置银城县(今解家堡一带),属雕阴郡。隋大业末年废。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复设银城县,八年于今县北黄羊城增设连谷县,属胂州;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于县北增设新秦县,七年分新秦县增设铁麟县,十二年新秦兼为麟州治(治所在今杨家城),十四年废州和新秦、铁麟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设新秦县并兼为新秦郡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麟州,领属新秦(今杨家城)、连谷(今黄羊城)、银城(今解家堡一带)3县。

五代时,县境先后属唐、晋、汉地域,仍置麟州。周、北汉,仍置麟州,与府州、胜州自立,随情势委依于周汉两大政权之间。五代后周州、县移治小堡。

宋,仍置麟州,属于河东路,领新秦、连谷、银城3县。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州、县又移治吴儿堡,五年(967)再移治杨家城,升麟州为建宁军,后又复还旧制。端拱二年(989)又改麟州为镇西军。政和四年(1114)废银城、连谷两县,并入新秦县。

辽、金、夏为镇西军,后撤销镇西军,改为神木寨(仍在今杨家城,因城外有松树3株故名),先后被金、夏占有。金皇统八年(1148年)废州、县,正大三年(1226年)于今县南花石崖北升弥川寨设弥川县,末年于今县南太和寨升太和寨设太和县,属葭州。

元置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六年(1269),废州为神木县,以葭州领属的太和县(金建,在今太和寨)并入,属葭州,省弥川县入葭州。神木县故治在今县东巽山。清《神木县志》:“因巽山有神树二株”,故名。

明洪武六年(1373),改神木县为神木堡,属榆林卫,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属葭州。隆庆间,置东路神木道于神木,管辖葭州及神木、府谷、吴堡3县。明正统八年(1443年)徙今址。

清雍正九年(1731)神木道改为延绥府道,移驻绥德,神木县属于葭州,后属榆林府。

1914年属榆林道(后改为榆林专署)。

1928年直属省。

1937年设陕甘宁边区神府县。

1949年属榆林分区。

1950年省神府县入神木县,属榆林专区。

1958年省府谷县入神木县,1961年析出复设府谷县。

1969年属榆林地区。

1999年属榆林市。

1936年4月15日,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成立,统辖神木县城以南及府谷县、佳县、榆林县的部分地区,与国民党统治的神木县并存。

1937年1月,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改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属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

1937年10月在今贺家川镇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神府县政府(属于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统治的神木县并存。

1942年神府县由陕甘宁边区改属晋绥边区代管。

1947年6月高家堡解放后,神府县政府迁至高家堡。

1947年9月神木县城解放,国民党神木县政府瓦解,新的神木县政府成立,与高家堡神府县政府并存。

1950年神府县、神木县合为神木县、治神木城。

1958年神木、府谷两县合并为神木县,县治在神木城,原府谷县城改为府谷镇。

1961年神木县又分为神木、府谷两县,同属榆林专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