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浪漫诗人李白,为何为村野妇人写下感人诗篇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唐上元二年(761年),因牵扯上永王李璘“谋反”案而被流放两年之久的李白,从烟瘴之地的夜郎归来。他只身一人,跋山涉水,途经宣城(今安徽宣城)往江陵而去,是年六十岁。
回望李白的一生,从蜀地的江油出发,踏遍了帝国大半疆土,到过帝国的心脏长安,住过繁华的东都洛阳,也见过“烟花三月”的扬州,更一度困于荒凉的夜郎之地。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剑客”,抱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一度也结交过众多的达官显贵、文苑名流。他做过公主的座上宾,宰相的同游人,也有幸面当面献诗于玄宗,但现今已垂垂老矣,却半点功名也没成就,看着自己衰老的面容,他曾无数次地哀叹。
哀叹归哀叹,但骨子里的乐观豁达,仍然使他保持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桀骜,“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虽然包括玄宗在内的权贵们都只把他当作一个会写诗、有些才气的“骚人”,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是“治世之才”,希望在仕途上一展宏图。
怎奈时不我与,面对安史之乱中近乎分崩离析的唐王朝,上有逃命到蜀中的玄宗,下有流离失所的民众,自己也是才流放归来的“待罪之身”,实在是壮志难酬。事实上花甲之年的李白已经疾病缠身,此时距离他离世不到两年。
话说李白现今已是落魄之极,这次去江陵也是不得已去投奔自己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以求温饱和尊严。时下暮秋季节,槛菊萧疏,井梧零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李白途径宣城外南陵县的五松山下,时天色已晚,李白环顾四下,山野之地亦无客店,只好冒昧地敲开了村口一户低矮的人家。
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荀姓农妇,平日靠给人舂米、洗衣为生,家里只有她和年迈的婆婆。李白见她穿着破旧的粗布麻衣,面色蜡黄,脸庞消瘦,料想是战乱之余,常常吃不饱饭的缘故。管不得许多,李白上前致礼,诉说情由,说要借宿一天,待明天晌午便继续启程上路。妇人见是着长衫之人,先是吃了一惊,后二话不说便把他迎进了屋子,随即打扫好了自住的东厢房让李白住下,并烧好了热水送到屋子里,供其略作浆洗,以便早早歇息。
是夜,窗外秋风萧瑟,寒光如水。李白在冰冷的破草席上,辗转反侧,他顾不得当下,只是依稀想起早年间江陵那醉人暖风、依依杨柳,以及同游才俊们的飘飘衣带和华丽衣裳,不禁难以入眠。伴随着直荀媪整夜的舂米之声,直到天色发白,他才勉强睡去。
到起床时已近上午,李白肚子早已咕咕作响,向窗外望去,只有一老婆婆在院子里在拾柴生火,昨日之荀媪却是不见。正疑豫间,只见荀媪背着一个背篓从外面回来。原是家中余粮无多,荀媪于是天不亮便起,去村外五里的湖滩上一粒一粒捡拾菰米(俗称茭白,生于湖泊中,秋天结的圆柱形果实像米,香美可口),因为荒年加上战乱缺粮,来捡拾菰米的人太多,半天捡回来的才够蒸一碗菰米饭(亦称调糊饭),回来时又不得不挖些野菜,以便充饥。
饭熟后,荀媪先安顿好了老婆婆,安慰她说她的儿子、自己的丈夫早晚会回来,只要她能吃饱、活下来,总有一天会见到他。而后,她便净了净手,把一盘蒸熟的菰米饭恭恭敬敬地端到了李白面前,双手捧起素色瓷盘,举过自己的眉梢,跪下身来,献于李白的面前。李白看着盘子里冒着缕缕热气的、整齐洁白的菰米饭,再看看妇人那蜡黄消瘦的面庞,眼角不禁泛起了泪光……遂有诗云: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曾经无比傲娇的李白,怎么也吃不下眼前的这碗菰米饭。曾经“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架势,面对眼前这素未平生的妇人,只剩下了深深的无地自容。她究竟为何对自己这般周至?难道仅仅因为一个农人的纯朴热诚?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士人”?李白不明白。
想来自己已年六十,一生见过的达官显贵、风流才子数不胜数,也写下过无数惊世的诗篇,但到头来,自己究竟真切地为像荀媪这样的普通农人做过什么呢?哪怕捡一粒菰米,哪怕也蒸这样一碗饭给别人吃——没有,什么都没有。仕途坎坷之下,自己终身所写所做的无非都是谄媚于达官,愉情于仕宦,对于一般的百姓实在没有加多,自己却无时无刻需要被像荀媪这样的人供养,方才能生存下去,思来想去,实在是无言以对。
暮秋的五松山下满地黄花,李白辞别了荀媪,继续奔江陵而去。今生已矣,这位一度欲修道成仙,娶了宰相孙女,写出了“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青莲居士”寄望来生——他梦见了年轻的自己在道旁扶起一位孱弱的老媪,在田间挥舞着锄头翻地,在驿站随着左邻右舍的青年府兵们一起上阵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