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王勃,与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王通是天下大儒,其学生随便列举几个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薛收,是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
温彦博,后来做了唐朝的中书令——也就是实质上的宰相了。
杜淹,唐朝的吏部尚书,他有个侄子叫杜如晦。没错,就是唐太宗年间“房谋杜断”的杜如晦。
《滕王阁序》是千古骈文,曾有人说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压盛唐,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骈文震古今。
诚然《滕王阁序》虽只有七八百字,但句句却皆如珠玉。短短的一篇序里面创造了很多成语和俗语,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高朋满座,萍水相逢……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这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两句一般都解释为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然而宋代吴曾有言:“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吴曾言之凿凿 ,说“霞”非自然现象之中的云霞,而是一种类似飞蛾的小虫子。还说,王勃以这种小飞蛾来配野鸭。
无独有偶,宋代学者俞元德在其著作《莹雪丛说》中也指出:“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那么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怎样解释才好?我们将这两句所在的段落再温习一遍。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要了解王勃这句话的句中真意,应当从几方面来分析。
一、从王勃当时的处境来看。
他当时是去往探望父亲,在南昌只是匆匆路过,适逢阎都督修葺好滕王阁,为附庸风雅,阎都督才邀请文坛大V王勃为其女婿吴子章站台,所以“到此一游”的王勃对此地的风物不可能了解得如此透彻。
二、从时间上来看。
文中早已点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我们都知道蚊虫喜热,到九月的时候天气早已转凉,飞蛾的数量锐减,不可能大片大片地,如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如果数量不足以成群结队,只是依稀的有那么几只,那只野鸭非得那么费力地扇动翅膀去追逐啄食它们?它一头潜入水底捕食小鱼不来得更干脆痛快?
三、从空间上来看。
从空间顺序上来说,楼阁周边的景象呈现出远近错落之美 。先写近景: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次写中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最后的是远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既然远景上,除非王勃有千里眼他才能看清。要不,除非他像现代人一样拿个望远镜才可以。而事实上是,王勃没有千里眼也没有望远镜。
所以个人的理解是:王勃想极力刻画出天地之间最美的画面,光芒万丈的晚霞布满西边的天空,野鸭在瑰丽的霞光中展翅飞翔,蓝盈盈的江水与长天早连成一片,所谓海天相接也就是这种意境。他所要阐明的是自然与生命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感悟来源于他人生中经历的种种。想王勃当年六岁会写诗,九岁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有误,十七岁写文章《乾元殿颂》给大唐天子,直接被授予“朝散郎”的职务,当上了政府的公务员。又分配到沛王殿下身边当了办公室主任,从此好吃好喝,眼看就要平步青云了。不想却为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被剥夺了一切职务,成了布衣百姓。但人脉极广的他却因为懂药理,去到了药材多的虢州担任了虢州参军。
按说到这儿,王勃应该谨言慎行了。可王勃又犯事了,因为他一下子糊涂,把犯了罪私藏在他家的奴隶一给剐了。这下好了,参军成了人犯,被直接拎进了大狱。本来王勃以为自己一生就要在牢狱之中度过了。可又赶上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又捡回了一条命。大难不死的王勃从此对认真思考人生,开始大彻大悟,也写下《滕王阁序》这一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