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代的传奇,一代诗宗陶渊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陶渊明是一个时代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大诗人,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归隐”,浑身上下散发着世外高人的气息。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其曾祖是东晋名将陶侃。在充斥门阀政治的东晋社会,他以寒门出生而跻身上流社会,先后担任上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并被封围长沙郡公。其人死后还获赠大司空,可谓是东晋时代的一个传奇。
陶渊明的先祖 就是位高权重的陶侃。但在陶侃去世后,面对盘根错节的门阀党系,陶家很快便没落了。更糟糕的是,陶侃死前就和时任宰相王导不和。由于琅琊王氏权倾朝野,对陶侃的后人来说无异于从政的仕途被关闭大半。加上八岁时丧父,导致陶家中道没落。到陶渊明20岁时,家中已是一贫如洗,陶渊明至此走上宦海之途。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而此时的江州刺史正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王凝之除了在书法上略有造诣外,就是个典型的重度中二症患者。他深信五斗米道,以致最后结局凄惨。五斗米道是早期的道教分支。在汉顺帝时,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到了西晋,五斗米道开始逐步分化。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其余也分流传于农民之中。
在讲究门第的东晋 失去靠山也意味着失去政治生命。当时的士大夫,信奉五斗米道者大有其人,但王凝之却已经到达了极度痴迷状态。面对如此糊涂的上司,陶渊明不久便以不堪吏职为由,辞官归家。王凝之后来任会稽内史,遭遇五斗米道另一分支的孙恩叛乱。当叛军逼近后,王凝根本不组织抵御。倒是王的老婆谢道韫可以披甲执锐,与叛贼周旋。最终,王凝之被乱军死,谢道韫从此寡居终老。
此后,陶渊明只得入幕府谋求发展。公元403年,楚王桓玄篡晋即皇帝位.但在第二年2月,刘裕被众臣推为盟主,率部于京口起事。这时,刘裕的这次起事在当时被视为义举。所以陶渊明便去镇军将军府参军。
当时有很多人信奉天师道 不过也有内部的派别之争。然而刘裕也并非对东晋忠心不二,他也想像桓玄一样窃取天下。陶渊明对于宦海生活早已看透,对武事也不再抱有希望。几个月后便退出幕府,最后出仕彭泽令。在80多天的彭泽任上,陶渊明因不愿趋炎附势,最终彻底与仕途决绝,归隐田园。
因此,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并非是指真正的五斗米,而是指他不愿意在像王凝之那样信奉五斗米道。陶渊明在挂冠封印后,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其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就是陶渊明的心声。那句“帝乡不可期”正是对五斗米道的不屑与抵制。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 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他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