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漫画,在那个时代,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人的热爱?
除了他画里蕴含独特的思想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感。
在他的画里,他把心与民生融在一起,与人类生存融在一起。
丰子恺原名叫丰仁,子恺是他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国文教师单不厂先生所起。丰子恺从日本留学归来,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漫画,“子恺”之名也就随着他的漫画而闻名于世了。
为什么在晚清和民国初期会有那么多人留学日本?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一年下旨取消科举,科举取消后选拔人才成了问题,走仕途总得有个文凭,那时候国内又没有大学,于是很多人留洋留日,留日相对而言成本较低,而且承认文凭,从晚清到民国初期前前后后有三万多人赴日本。
在丰子恺成名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漫画,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工笔或水墨画家。学画者几乎都是靠摹古人笔意,画些花鸟人物鱼虫走兽。
丰子恺17岁时拜在李叔同门下,开始运用西方技法木炭写生,李叔同就是留日的,曾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丰子恺之前也酷爱画画,在李叔同的熏陶下,对“进口的”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把当时流行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进行改革,变成更为简洁爽直的线条,这对他日后成为一代漫画大师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丰子恺的漫画极受国人欢迎,他那别具一格,反映现实,充满幽默,富有哲理的漫画,非常深入人心,曾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丰子恺曾在他《谈自己的画》中说,他几乎被报纸包围,被杂志催稿,他的“子恺漫画”甚至被制成广告用于提高报刊销量。
据著名版画家黄丕谟回忆,他的少年时光生活在上海,他小时候酷爱读丰子恺的漫画,只要有报刊刊登,他都会剪下来收藏,并时常翻阅,津津品味。
丰子恺那时在上海是比较吃香的人物,仅“子恺漫画”在解放前就再版过十五次,他的漫画在当时是中国美术界的一朵奇葩,他对中国美术的贡献是创造性和创新性。
丰子恺的漫画并非天生,他创作的主要营养,是受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以及与他同龄的工笔漫画家蕗谷虹儿的影响,尤其是竹久梦二,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丰子恺的漫画中,许多作品与竹久梦二异曲同工,甚至在创作手法上和坚劲的线条上都是如出一辙。比如,在画人物时都喜欢不画眼睛,甚至没有耳朵、鼻子、嘴巴。他们同样都以意为主,惜墨如金,惜笔如金。丰子恺在论述自己的画中也说道:如果意已经到了,笔再到,笔就没有意义了。
丰子恺的漫画始终以诙谐、幽默、以淡淡的愁绪和暖暖的温情为主调,他与竹久梦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丰子恺在创作上投入了更多的人生慨叹和抒发遐思,拥有更多的人生滋味和人间冷暖,并把中国当时的国情以及中国人向往和平,珍视生活融入其中,不仅形象美,而且意义更美。
俞平伯曾这样赞扬:他的画实是中国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有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他的画是无字的散文,无声的诗歌,是牵动人思想行走的小说。
丰子恺以简简单单的笔墨,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能赢得那么多人的热爱?
我想,除了独特的思想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感,是他把心与民生融在一起,与人类生存融在一起。所以,在丰子恺笔下,经常会出现馄饨摊、豆浆铺、理发店、茶水房;他的笔触始终围绕着普通人、平凡人,围绕着人的喜忧、离愁、伤感,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丰子恺在应林语堂之邀谈论自己的绘画时说:我不喜欢纯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我也不喜欢钻进古人堆里不出来,画那些小桥流水,烟村泛家,我希望我的绘画中有人情味和社会问题,我希望我的绘画是文学方式的另一种表态。
其实这就是丰子恺与他同时代绝大多数画家的区别。他极度讲意、讲趣,不仅笔墨当随时代,思想和人文关照更是当随时代。丰子恺他自己也说:作画好比写文章,哭的时候全力去哭,笑的时候全力去笑,我读书喜欢读与人生根本问题相关的书,我画画也喜欢画与人生问题相关的画。
丰子恺的漫画应该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容器,他的容器里盛的是善念、慈心和仁义,而这些恰恰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任何朝代任何社会都不会被淘汰的东西。
没有丰子恺,中国的漫画至少在那个年代不会进步的那么快,也不会影响更多的人,他以如此简的笔法创造一类门派,成为一代鼻祖,中国唯此一人。
我爱读丰子恺的漫画,也喜欢他的散文,读他的文章,我的心灵会变成平静的河流;读他的漫画,我心灵的痒痒肉仿佛会被挠着,思想会不时发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