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孔子的学生真的有三千人吗?论孔子及学生在历史中的地位变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孔子和其弟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孔子弟子有很多,据宋儒吹嘘的有三千多人,实际上按照汉儒的统计只有77人。也就在这77人中,有名有姓,有年龄的只有35人。其他的42人的事迹,在司马迁的年代就已经说不清楚了。

根据李零先生的统计,在《论语》中出现过的弟子有29人,全都包括在司马迁统计的35人中了。按出现评率(重要性)来说,只有13人。后世所谓的“道统”,得从13人说起。

《论语》中曾经系统评价了孔子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划分,后来大搞复辟的王莽就是按这个标准选拔人才的。后人总结为:“四科十哲”。

德行科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是宰我、子贡。政事科是冉有、季路。文学科是子由、子夏。这10个人,是孔子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代表。唐代定孔子祭祀礼仪的时候,这以“十哲”配享。

“道统”是个很荒谬的东西,汉人不祭祀这个,晋人不祭祀这个,唐人也不祭祀这个,但是宋代之后就成了绝对权威了。维护“道统”的人,认为中华文明是一脉相传的,而且这一脉就是儒家的传承脉络,即:尧舜→汤→文王→孔子→孟子→朱熹。

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胡扯。中间隔着千百年,怎么传?还一脉相传?我们可以从儒家教主孔子说起,孔子最崇拜的其实不是周文王,而是周公旦。在政治主张上虽然言必称尧舜,但是他主张的是回到周公时代,而不是回到尧舜时代。

“道统”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是独尊儒术的学术权威,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不重要的,如何能让读书人全部跪下来再说重要的。孔子死后,所谓的“十哲”事迹已经不多了,还有历史活动的是“七大弟子”。这里面只有宰我、子贡、子夏、子游四个人是属于“十哲”体系的。

我们可以认为“十哲”是孔子生前的十大得意弟子,而“七大弟子”是孔子死后影响力最大的七个人。以上四人外加有若、曾子、颛孙师。这些人之中,除了曾子有点书被后人整编到《礼记》里面了,其他人都没有著作。后世曾子名声地位跃居这些人之上,就是占了“著作传世”这一条。宋儒为了突出曾子,孔门其他七十七子都不讲,汉唐推崇的“十哲”也只字不提。

孔子去世后,曾子的地位不如有若。有若长相像孔子,性格又老实巴交的。在子贡和宰我的支持下,想要推崇有若为儒家学派的接班人,年纪与有若相仿的卜商、言偃、颛孙师各有一帮学生,彼此之间互相不服气,但是都对有若毕恭毕敬。唯独曾子不服气,这时候他成了非主流。

孔门十哲,再加上有若、曾子、颛孙师,后人称之为“孔门十三贤”。从汉代到清代,但凡祭祀孔子,配享的人就是从这十三人之中来回挑选的。满清逐鹿中原后,颜回从贤人上升为圣人,尊为复圣。曾参从非主流被拉到了主流,尊为宗圣。孔子的孙子子思是述圣,在历史长河中一致籍籍无名的孟子莫名其妙成了亚圣。在祭祀礼仪中形成了“四配”。

孔子是一等一的圣人,四配是二等圣人,下来“十哲”中人数不够了,颜回升级了,于是把有若、颛孙师和朱熹补了进来,形成“十二哲”的新礼仪。

其实“亚圣”这个封号在唐代开元年间是属于颜回的,当时“十哲”不够了,把曾子补了进来。宋代曾子地位进一步提升,原先颜回侍立的二人塑像旁边增加了曾子,从此孔子有了“左膀右臂”,构成三人行的局面。曾子位置空缺,又把孔子的孙子子思补了进来。

元代蒙古人来了之后,孔子地位进一步提升,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颜回被封为复圣公,曾参被封为宗圣公、子思被封为述圣公、孟子用了颜回曾经的封号为亚圣公。这四位二等圣人,祭祀地位在十哲之上。康熙来了之后,把朱熹提升为第十一哲,乾隆来了之后把有若提升为第十二哲。

子思、孟子、朱熹,根本不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去世的时候,子思才5岁,能认识几个字?孟子差得更远了,隔着一百多年的时间,朱熹更扯淡,隔着一千六百年。就这样,从孔颜之道变成了孔孟之道,从孔孟之道变成了孔朱之道。凡是打着“道统”旗号的地方,他们能教的就是怎样下跪?怎样磕头?孔子、孟子甚至是后骂惨了的朱熹都没这么干过。

君子,本意提出来是供人学习的“榜样”,到了这些不懂文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手里,完完全全成了“顶礼膜拜”的对象。读书人只管磕头就是了,不该问的别问,说错一个字,触动了他们敏感而又缺乏自信心的是神经,动辄就是满门抄斩的文字狱,可笑的是大清亡了多少年了?现在居然还有人打着“道统”的旗号,逼着读经班的娃娃向挂画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