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孔鲋参加农民起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代言人,他的后人在封建社会也都是以维护皇帝利益为己任的,如果孔子的子孙后代中有人参加起义军,造皇帝的反,大家肯定会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置信,但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真就发生了。
话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南)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掀起了推翻赢秦残暴统治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消息很快传到了离蕲县并不算远的鲁国故都曲阜,曲阜城里的一个中年知识分子闻听此事不由欣喜若狂,把两只手都拍红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圣人孔子的第八代孙孔鲋。
要说这孔鲋也确实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首先,他的名字就很与众不同——姓孔名鲋字子鱼又字甲,好像他怎么绕也绕不过鱼这种动物,实际上这在孔家也是有“遗传基因”的,孔子的儿子,就叫孔鲤。顺便说一下,鲋鱼就是大家熟悉的鲫鱼,至于孔鲋的爸爸为什么以鲫鱼给儿子命名,待考。
孔鲋之所以不一般,还在于他曾经冒着头的危险拯救了一大批文化遗产。
那时正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白色恐怖”时期,孔鲋听说暴君赢政和相李斯下令要把民间除了医药、 建筑、种树之外的书全部付之一炬,不由得心小对这君臣二人的愚民政策充满了愤怒。可是光愤怒没有用呀,得找个地方把孔子等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藏起来呀。孔鲋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地方,于是,他把《尚书》、《诗经》、《论语》等几十部儒家经典著作藏在了一般人想不到的墙壁之中,然后,就收拾行李到千里之外的高山隐居起来了。
“焚书坑儒”的飓风刮过去后,秦始皇又想让儒生们给他的上朝出行制定新的礼仪规范以壮大自己的声威气势了,就下圣旨召孔鲋进京陪王伴驾。孔鲋对“焚书坑儒”的暴行犹自不能释怀,以年老多病为由让弟子叔孙通代他到咸阳去拜见秦始皇。这个做法当然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好在当时秦始皇已近知天命之年,脾气不那么暴烈了,所以并没有派人来找孔鲋的麻烦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驾崩后,秦二世继位当了皇帝,不但没有一点改弦更张、施恩于民的样子,而且在赵高的怂恿下越发奢**暴虐,这让和老祖宗孔子一样主张仁政爱民的孔鲋出离愤怒了,接下来就有了孔子的第八代孙投笔从戎、参加起义军的历史传奇。
出身贫苦雇农、没有读过什么书的陈胜对孔鲋的到来表示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任命他为博士并让他参与军事决策。虽然孔鲋全心全意、舍生忘死地为农民起义事业的胜利而努力和奋斗,但陈胜起义军后来遭遇了战神级的猛将章邯,而自己这一方又没有项羽、韩信哪个档次的名将,结果自然只能是悲剧性的——孔鲋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不幸被敌军剑戈刺中,为反抗赢秦暴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孔鲋作为一个出身最正统儒学家庭的知识分子,为了救民于水火,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君君臣臣”的信仰,投身于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并为之英勇献身,这个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同时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孔鲋虽然牺牲了,但他藏在墙壁中的那些儒家经典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五十多年后(公元前154年左右)当人们拆除孔子旧宅时在墙壁中发现了孔鲋所藏之书,当时那些书已经成了世上仅存的版本之一,这为挽救先秦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根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壁出书”事件。后世有一首《咏鲁壁》诗来纪念孔的藏书之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