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拉祜族的72路“打歌”究竟是怎样一种形式


双江拉祜族在漫长的与大自然抗挣中创造了悠远而鲜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拉祜族民间歌舞文化遗存之一。

2002年以来,我县由民间自发组成拉祜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小组,通过不懈努力,共收集整理到了72个打歌套路,这些打歌套路目前已被省、市人民政府分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临沧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嘎克”是拉祜语,意为“打歌”,就是边跳舞边唱歌边演奏。双江拉祜族72种套路“打歌”有《大路歌》、《三角歌》等,每种套路的舞姿、步伐不同,合拍的演奏曲调各异。“打歌”,相传最初源于烤火——拉祜族喜爱狩猎,每次狩猎回来,全村人就围坐火塘边边吃猎物边烤火,大家有时伸左脚烤,有时伸右脚烤;有时烤正面,有时烤背面,有时烤侧面……慢慢的这些动作就被连贯起来成为了自己自娱自乐的舞蹈,后来拉祜人又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容纳到舞蹈中,如《摇娃娃歌》、《犁地歌》、《磨面歌》、《挖地歌》等。拉祜族还善于模仿动物的动作,把动物的动作也吸纳入舞蹈中,如《箐鸡摆尾歌》、《鹌鹑歌》、《公鸡歌》等等,使舞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姿。

拉祜族的伴奏器乐主要以芦笙为主,芦笙悠扬婉转,爽心悦耳,拉祜族有句口头禅:“吹起芦笙唱起歌,啊哥啊妹来打歌”,足见拉祜族对芦笙的眷恋。但殊不知芦笙却有一个动人心魄的传说:《唤儿归》。

相传,在遥远的蛮荒时代,天神厄莎让扎迪和娜迪两兄妹成婚生了五个男孩和五个女孩(人类起源传说),两夫妇艰难地把儿女抚养大。为儿女能自食其力,扎迪教会了五个儿子狩猎的本领。五个儿子都非常勤劳,一遇农闲时节就上山狩猎。有时一去就是一年半载。扎迪和娜迪非常想念儿子,每天傍晚就站在门前高高的山岗上呼唤儿子的名字,盼儿子归来,但每次儿子都不能整齐归来。

随着时光的流逝,夫妇俩年岁大了,无力时时呼唤儿子的名字。扎迪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五根一尺多长的细竹管经加工后插进葫芦里,制作成一种能从各个管中发出不同声响的器物。这种器物吹起来声音悠远却又省力。一天他把五个儿子叫到身边,他吹响器物让每个儿子静静倾听,然后叫五个儿子任选一个竹管中自己喜欢的声音。五个儿子各自认定了自己喜欢的声音后,扎迪告诉五个儿子:“啊巴(父亲)、啊咩(母亲)老了,没有力气呼喊你们的名字,从今以后你们在山上、箐里,只要听到今天你们认定的声音就是啊巴和啊咩在呼唤你们的名字,就是啊巴和啊咩想念你们了,一听到声音,你们就要快快归来。”从此五个儿子一听到竹管声就如约而至。

这一竹管加葫芦的器乐被流传了下来,形成了今天拉祜族人人喜爱的芦笙。拉祜族也因此继承了祖先的遗风——善于狩猎,喜欢“打歌”。

拉祜族“打歌”形式上是全寨围成圆圈的集体舞蹈。其中领舞的“打歌师傅”吹着芦笙,是“打歌”场上的总指挥,他们有精湛的“打歌”技艺,是“打歌”场上的核心人物。“打歌”活动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以《三脚歌》起点,以《大路歌》结束。打每一个歌时也是以《三脚歌》起步,以《大路歌》收尾。

拉祜族“打歌”受节令限制。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不打歌,传说这期间种子已睡不能唤醒它,而七月十五以后种子已经醒来,要使它快快长大,快快成熟,这期间是“打歌”的旺季,同时也是拉祜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男女青年聚集在田边地头“打歌”、唱曲或追逐嬉戏找恋人。

双江拉祜族72路“打歌”,就是一部双江拉祜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