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开篇写道:
花果山上有块仙石,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一天,石破天惊,从那石卵中蹦出个猴子,见风而长,他就是后来大闹天空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同样从一块石头的神话故事说起,来展开叙述。话说在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剩了一块补天石未用,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展法术将这块石头变为通灵宝玉,带入凡间,历经了一段梦幻繁华。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无稽崖,见大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这块石头之托,抄录下来,传播世间。故而《红楼梦》又叫《石头记》。
后来这书传到曹雪芹手里,他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书名为《金陵十二钗》。书中交代,曹雪芹是《红楼梦》的披阅增删者,《红楼梦》的作者是石头,也就是空空道人称呼的“石兄”。
很显然,曹雪芹借鉴了《西游记》的叙述方式,把“满纸荒唐言”寄托于“通灵宝玉”之口,自己却隐身于故事表象之外。他对“石兄”情有独钟,并且以石自喻,其原由出自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石头崇拜意识,寄寓着“君子温润如玉”的文人情怀。
曹雪芹反复强调“石头”意象,也是在暗示读者:他叙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石头城”。“石头城”即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至于《红楼梦》的作者真姓大名是不是姓“石”?或者含有“石头”的名号?由此展开联想的人们很容易就去按图索骥,进而误入歧途。不过,这也的确引起了我们对《红楼梦》中涉及的“石”姓人物的关注、兴趣。
(一)石曼卿“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纵横古今,洋洋洒洒,宣讲了一番“正邪两赋论”,然后列举了二十多位历史人物名字,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等人。他们或为情痴情种,或为逸士高人,或为奇优名倡,都是贾雨村认为在天地之间,同时接受了“正邪两气”感染,应运而生的杰出人物。其中的石曼卿就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石兄”。
石曼卿(992—1040),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石曼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很多文人与之交好。著名诗人梅尧臣称赞他的诗:“星斗交垂光,昭昭不可挹。”南宋词人刘克庄评论其诗:“清拔有气骨。”。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说:“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划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石曼卿死后,欧阳修还专门作了《祭石曼卿文》,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石曼卿性格洒脱,豪放旷达,且不拘礼法,不慕名利。据北宋·彭乘 《续墨客挥犀》记载:起初,石曼卿经过考试,进士及第。可这时偏偏有人告状,说有人考试作弊。朝廷于是下令复考。结果,一些人因复考不及格而落第,这中间居然也有石曼卿。得知消息,那些落第者都惊呆了,有的竟然嚎啕大哭起来。只有石曼卿一人非常镇静,他若无其事地脱下朝廷之前赐予的袍靴,交还给使者,然后穿着内衣、扎上幞头,与朋友谈笑欢饮,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事后,他还写下一首《下第偶成》诗:“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这是一首集句诗,其中的“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红楼梦》中甄士隐《好了歌注》的结句: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对于读书人来说,名落孙山无疑是最悲催的时候。科举考试看似公平,实际上名额有限,大多数人都注定了是失败者。一辈子寒窗苦读,忙来忙去,到头来,只是在给他人当陪衬。细想,曹雪芹也必定有过这样的科场经历、切肤之痛。
后来,冤枉落第的石曼卿被朝廷授予了“三班借职”,即级别最低的官职。石曼卿又写了一首绝句诗:“无才且作三班借,请俸争如录事参。从此罢称乡贡进,直须走马东西南。”石曼卿巧妙地把科举、官名嵌在诗句中,对朝廷的荒唐做法给予讽刺、嘲笑,表达了他对于科举制度与官场仕进的蔑视。
《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在“石兄”记叙的文章里,看到了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末尾还有一首诗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无疑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总结陈述,可见,曹雪芹和石曼卿一样以“无才”自诩,体现出他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落情怀。
(二)芙蓉花神与《芙蓉女儿诔》
石曼卿是一个性情中人,进入官场之后,他秉性难移,仍然刚直不阿、不入俗流,他在仕途上的命运也因此变得跌宕坎坷、几起几落,饱受磨难。
据北宋·邢居实《拊掌录》记载,石曼卿诗酒称豪,风趣幽默,被人们视为李白再世。石曼卿在朝为官时,一天,出游报宁寺,马夫一时疏忽,他的坐骑受惊跃起,将石曼卿摔下马来。随从慌忙将他扶起。许多旁观者以为他肯定要发怒。不料他却指着马夫笑道:“亏得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恐怕这回就要被摔得粉碎了。” 石曼卿一句轻松自嘲,既消除了自己的尴尬,也化解了马夫的恐惧。
石曼卿在朝中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贬官到海州,出任通判。据明·孙升《孙公谈圃》载:“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岭高峻、人路不通,略无花卉点缀映照,使人以泥裹桃(桃树)核,抛掷于山岭上。不数年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可见石曼卿也是一位热爱生活、追求美,富有浪漫情趣的人。
石曼卿酷爱饮酒,还是一位酒仙。他“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相传宋仁宗爱其才,劝其戒酒,后竟酗酒成病,英年早逝,终年四十九岁。石曼卿逝后,人们仍然对他念念不忘,演绎出许多传说。据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愤然骑一素驴,去如飞。”
石曼卿死后,传说他已经化为神仙,为芙蓉城的城主。后人于是就以石曼卿为十月芙蓉的花神。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为祭奠丫鬟晴雯,特意写作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儿诔》,文章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奇怪的是博学多才的贾宝玉竟然也相信了一个丫头的临时杜撰,说晴雯死后化为了芙蓉花神。也许是贾宝玉从这个丫头的话语中得到了一些宽慰,从而减轻自己对晴雯之死的负罪感。然而真正听懂他的祭文的人,偏偏是突然间从芙蓉花丛中走出来的林黛玉。贾宝玉听从黛玉建议,当即对祭文进行修改,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夺口而出。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莫名其妙地心慌意乱起来。联系后文,这《芙蓉女儿诔》竟然成为了林黛玉早逝的魔咒。
芙蓉花又称“拒霜花”,面对“风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它依然傲霜绽放,其娇艳风采、傲霜英姿用来匹配那高洁美丽的林黛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贾宝玉心目中尊贵的“芙蓉花神”无疑就是他痴情爱恋的林妹妹。
曹雪芹和石曼卿的心灵是相通的,《芙蓉女儿诔》凭吊的正是象石曼卿这样的情痴情种,逸士高人。一曲悲歌,凄厉长啸,惊天地泣鬼神,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洒下同情的热泪。
(三)“石呆子”的顽强抗争
到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又出现一位姓石的读书人。他在书中只留下了一个“石呆子”的外号,并没有正式出场,而是通过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平儿的口头转述,显现出来的。
平儿匆匆忙忙到宝钗处要棒疮药,一边咬牙痛骂贾雨村。说是大老爷贾赦看中了石呆子家里的二十把旧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做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贾赦便叫儿子贾琏去买,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石呆子穷得连饭都没的吃,却偏偏不肯卖扇子,还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贾琏想尽千方百计,也无可奈何。
贾雨村得知消息后,便心生了烂点子,讹诈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把他抓进衙门,所欠官银,要他变卖家产赔补。贾雨村派衙役把石呆子家里的那些扇子查抄了,作了官价,就立马给贾赦送了过来。大老爷拿着扇子,得意地问贾琏说:“人家怎么弄了来?”贾琏回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贾赦听了就很生气。事后,他找了岔子,把贾琏打了个皮开肉绽、动弹不得。
这“石呆子”想必是个抱穷守节的读书人,那些留有古人写画真迹的二十把旧扇子,应该是来自家传,如此看来,石呆子家里也应该是个诗书礼义之家了。只可惜到他这辈,穷苦潦倒,饥寒交迫。然而石呆子却穷且益坚,保持着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傲品德,难怪会被人称为“呆子”了。
贾雨村利用职权,巧取豪夺,厚着脸皮去巴结权贵,实在是斯文扫地,伤尽天良。石呆子遭遇到这样的无耻之徒,必定是在劫难逃。平儿说他“如今不知是死是活”,按照石呆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他最终很可能被贾雨村活生生折磨死去。这又是一位为了理想顽强抗争,矢志不渝的“石姓”男儿。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就是一块顽石,其前生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者,宝石也。神瑛侍者投胎人间,嘴里含着一块五彩的小石头,那石头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石兄”了。贾宝玉真可谓是天降奇人,然而在贾母、王夫人、宝钗等众人的眼中,他却是呆头呆脑,愚顽不通世事。用“石呆子”的名号来称呼贾宝玉同样恰如其分。
面对凄风冷雨、黑暗势力,石呆子的痛苦挣扎、顽强抗争,在曹雪芹看似风花雪月、波澜不惊的笔墨中娓娓道来,这也正是作者的痛苦和抗争哦。我们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感受《红楼梦》文字间的那份傲骨、那份力量,也才不枉了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