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文豪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世誉为“百代文宗”,就是写文章天下第一的大宗师。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万众仰慕的大师,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三次落榜,参加吏部考试也是三次落榜,累加起来一共六次落榜,简直让人郁闷尴尬到了极点。若没有点韧劲恒心,韩愈坚持的“古文”创作难免会半道废弛,引领唐宋一代的古文运动也将失去源头。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
韩愈落榜不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不够好,而是不合当时潮流。当时流行的是讲究声律对仗、却往往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与韩愈推崇的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格格不入,对他“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创作风格,一般的考官也难以认同,所以韩愈落榜倒也不足为怪。
韩愈第四次进士科应试是在亲朋反复劝说下才参加的,上了考场试卷发下来一看,考题是“克制人生,保持宽心”,与上一次的题目差不多。韩愈就把上一次考试时写的文章稍微润色了一下,便急匆匆交卷了。没想到他的运气不错,这次的主考官是陆贽,是一位欣赏古文创作的大文豪。他把韩愈卷子一看,叹服不已,就把韩愈录取了。
在唐代中了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要真正任职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结果韩愈还是三考三落,直到第四次才考取通过,被安排在国子监任职,后来又当了监察御史,在官场渐露头角。
但韩愈的为人秉性决定了他在官场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就跟他参加考试一样,他要是迎合潮流改一下文风,也不会多次落榜。可他就是不改,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创作风格。这种憨直执拗在官场上也很容易碰壁。
韩愈当了监察御史后,正赶上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但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灾情,延误了朝廷救灾。韩愈急怒之下上了《论天旱人饥状疏》,却反遭李实等谗害,被贬为阳山县令。后来几经辗转,韩愈获得朝廷赦免,又被召回长安,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中间也是起起伏伏、动荡不定。
公元817年八月,韩愈跟着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叛乱。他建议派精兵从小路偷袭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这条计策还没来得及用,李愬已“英雄所见略同”,率兵雪夜攻入蔡州,一举擒获吴元济,众人都挺佩服韩愈的谋略。随后韩愈又亲写书信,送给叛乱的镇州王承宗,因势利导劝他投降。王承宗摄于朝廷兵威,献上德、棣二州,归顺了中央。
淮西叛乱的平定,显露出了韩愈的军事谋略,他也因此功当上了刑部侍郎。但不久,面对唐宪宗迎奉佛骨掀起的举国信佛狂潮,韩愈毅然上了《论佛骨表》,极力劝谏皇帝,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唐宪宗非常生气,要处死韩愈。在大臣们的说情下,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正是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韩愈的诗文写作有了更深厚的基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世很有指导意义。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公元824年冬天,韩愈在长安城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