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辛弃疾是什么人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起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了,在上学的时候还背过不少关于他的词。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辛弃疾肯定是那种风度翩翩,有些仙风道骨的文人形象。然而事实上呢?咱们都大错特错了,写词仅仅只是辛弃疾的业余还好,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位武林高手,人才是他的主业。
1140年,岳飞率军北伐,却被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功废,最终含恨风波亭。
也就是这一年,辛弃疾出生了。
祖父辛赞给他取名“弃疾”,除了想让他一生弃疾而生,平安长大;更深一层寓意:像霍去病一样,驱除胡虏,复我河山。
父亲早逝,祖父对于他的教育更是特别注重。
文化方面:找山东第一名师刘瞻教他识文断字;
武功方面:寻遍山东有名的武将猛将,一一学习武艺;
兵法方面:看遍天下兵书,学习兵法,还得去实地考察地形。
二十岁的辛弃疾,已是一条熟稔军事、勇冠三军的“战狼”;也是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
1161年,金国不顾内部大乱,兴兵南下侵宋,遍出现了“太行山之东,忠义之士蜂起”
22岁的辛弃疾奋而起兵,拉起2000人的义军,英勇善战,打了几个小胜仗,然后投奔了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队伍,山东的耿京。
但没过多久,完颜雍就组建起了一支非常强悍的,各地义军,被纷纷击溃。
有天晚上,假和尚义端待辛弃疾睡熟后,悄然盗走了大印,然后直奔金营,欲邀功请赏。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夜色如墨,月凉如水。
在通往金国大营的大道上,义端正纵马狂奔,马蹄翻起一绺烟尘。
追兵早已被他甩开,他摸摸怀中那颗盗出的义军印信,一想到投奔金人后,金银财宝、高官厚禄将纷至而来,脸上不禁浮现出得意的笑容。
一切都在他的计算之中,他算对了印信存放的位置,他算对了巡夜兵士轮换的时间,只不过,他算错了他的死期。
在大道的前方,巨石圆木已经封住了去路。
义端眼尖手快,揽住缰绳,正自惊疑不定。
前方的暗影里,忽然闪过一名白衣青年,剑眉入鬓、目若朗星,手中长剑出鞘,在月光之下泛出森森寒气。
来人是义端的好兄弟,他们曾经一起指点江山,共抒驱逐金人的大志;他们曾经联床夜话,畅谈恢复中原的兵略。
然而如今,狭路相逢,昔日袍泽已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义端自知不是敌手,下马跪倒、叩头如捣蒜,向白衣青年哀声求饶。
白衣青年面色阴沉,没有丝毫犹豫怜悯,挥剑斩下了义端的人头。
他提走人头和义军印信,翻身上马,长啸一声,一骑绝尘而去。
《宋史》是这样记载的: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夺回帅印,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越来越重用他了。
无奈金兵太厉害,耿京眼看众起义军一个个的打垮,便派辛弃疾和另一名武将贾瑞南下去见宋高宗,做好投奔朝廷的准备。
宋高宗赵构听说山东义军来投,高兴坏了,立马接见了辛弃疾,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任命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这边刚完成使命,高歌凯旋而归,边路就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死、义军溃散的消息。
老大居然被,辛弃疾就暴露了作为一名“古惑仔”的本性,“义”字当头。
经过精心策划,他率领50名敢死队,夜袭金营。于五万敌军之中,活捉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
不但将叛徒押回临安正法,还顺手策反了金国万余名士兵归宋,轰动宋金两国,成一时传奇。
不仅军民们敬佩非常,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正所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此事在宋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中有记载: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南下归宋的辛弃疾壮怀激烈,满以为能率军北伐,不料却一头撞上了南墙,很快被解除武装,授予文职,北伐的事却渐渐没了动静。
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辛弃疾看到了希望——宋高宗赵构退位,让位于宋孝宗赵昚。
赵昚一上任就为岳飞平反,并肃清秦桧余党,最关键的是他一心想北伐。
这让辛弃疾兴奋的不得了,主动献计:宋军分别向关陕、洛阳、淮北、山东(通过海路)佯攻,迫使金军分兵调动。
主将张浚虽是老将,却有勇无谋,一味的猛打猛冲,想和当年岳武穆一样,直捣开封,可惜张浚不是岳武穆。
结果在安徽符离(今安徽宿州),被金军打得落花流水,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就是著名的“符离之败”。
宋孝宗的北伐之火也被这一盆水浇灭了。
但是辛弃疾痛感于昏沉的现实,奋笔疾书写下《美芹十论》《九议》,慷慨陈述了抗金救国的大方略,并献给皇帝和丞相。
然而呕心沥血写下的战略计划,如同泥牛入海,再无消息。
有一次宋孝宗召集群臣讨论“南北问题”,其他大臣都顺着宋孝宗的意思说,但辛弃疾却直接说出了心中所想:
“皇陵尚在河南,怎能忘了北伐……”
《宋史》记载,说辛弃疾“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政治上如此幼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能正确领会上级意图,思想不跟领导保持一致,能有什么前途?
所以,辛弃疾为官40多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先后担任过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隆兴知府、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等职,但大多是地方官或文职,根本不给他领兵北伐的机会。
而且,辛弃疾仕途颇为坎坷,六次被弹劾,多次被免职,从1181到1207不到30年时间里,工作岗位频繁调动多达37次,几上几下,历尽波折。
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仍烧得他浑身发热。
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准备好冲上前线。
在担任湖南安抚使时,本来只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辛弃疾痛感当地武备不立,匪患横行,于是力排众议,甚至不惜先斩后奏,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飞虎军”。
铁甲烈马,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命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此后,长沙的百姓每天清晨,都看见辛弃疾带着“飞虎军”在湘江边晨跑拉练,立正稍息。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湘江边的队伍渐渐壮大起来,大有先祖杨家将的气势……
做了这么多实事,到头来落得个被弹劾罢免的下场。
“结党营私,私自组建飞虎军,一旦失控,将成朝廷大祸患。”
一纸奏折,吓坏了宋孝宗,赶紧把他调到别的地方,从此也对辛弃疾有所防范。
但是无论身处何方,都没有东西能阻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1181年,41岁的辛弃疾被罢官,于是在上饶带湖建了一个庄园,取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此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闲赋在家。
公元1188年,辛弃疾写信给好友陈亮和朱熹,希望再组一个“鹅湖之会”。
大雪纷飞的冬天,朱熹因故未来,但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一匹白马,一袭蓑衣,沿浙赣道直赴信州,跋涉800多里,去见辛弃疾;辛弃疾顾不得抱恙,匆匆跑出来相迎。
辛弃疾和陈亮雪夜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好不痛快。
陈亮陪辛弃疾玩了10天,第11天于茫茫风雪中飘然而去,辛弃疾没有送行,仿佛这个朋友从来没有来过。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陈亮是谁?
他是南宋著名状元(衣锦还乡途中突然猝死,估计范进中举也有他的影子吧)、文学家,他的另一个名字陈同甫!
辛弃疾曾为他写过一首词,也是我们现在必背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有一天,66岁的的辛弃疾,登上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北望滚滚长江水,追忆古今,心中感慨万千,大笔一挥,写下那阙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68岁,临死那天夜里,他没有交代任何家事,只大呼:“贼!贼!贼!”
死后朝廷还给予高度评价,追赠“光禄大夫”,谥号“忠敏”。
葬于江西上饶铅山县永平镇,墓园至今犹在,墓前有郭沫若题写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