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何振岱:一个清高有才的福州诗人 专门收养弃婴


福州,有一个常被提起的文人——何振岱。“何振岱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福州的文豪”、“何振岱诗书画皆称绝一时”、“何振岱培养的十才女个个不凡”、“何振岱是个有气节的正直文人”……收藏市场偶见有何振岱书画真迹,一露面,便被识货者以不菲的价格一购而去。

福州市人民政府授匾的“文物保护单位”何振岱故居在文儒坊的大光里,与“陈衍故居”仅几步之隔。何振岱故居是一座庭院式福州民居。斗转星移,事过境迁,在故居里已看不到当年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为主时的任何气派与文房遗物,由于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与杂乱。何振岱孙女何永菁女士仍居住在这里。这位已退休的农业科研人员、何振岱第三代后裔,指着走廊上挂的几帧老照片,热情地介绍着:“这是我的爷爷,这是我的奶奶。”照片上的何振岱目光如炬,耳廓硕大,鼻骨坚挺,面庞清癯,从相貌似乎都可看出些许才气与耿直的性格,甚至可以让人想像他在培育那10位才女时的严师风骨。何振岱生前酷爱梅花,又名“梅叟”。原来庭院里有两株梅花,一株红梅,一株白梅,都是何振岱至爱。据说,当何振岱夫人郑岚屏于1943年去世后,不久,红梅就枯死了。1952年何振岱去世后,没过多久,白梅也枯死了。现在天井里长的是一丛绿竹。微风吹过,枝桠交舞,绿叶作声,似乎也在诉说着这位清高才子不凡的一生。

何振岱(1867-1952)

才华横溢街衢有声

何振岱原籍福清,生于1867年12月。其父是个秀才,曾任县府幕僚,但家道贫寒。何振岱幼时聪慧,极爱读书,但因为家庭贫困,父亲无法让其上学,竟要他到店馆做学徒。幼年何振岱求学心切,不从父命,加上其母重学,宁愿作女红,供子上学,于是他才最终力争到在私塾读书的资格。聪明的何振岱,十二三岁便能熟诵《五经》、《史记》、《汉书》,出口成章,下笔为文,千言立就,很得塾师赏识。1897年,何振岱考中第四名举人。但在中了举人之后由于不循八股文,他曾于1898、1903、1904,连续三年投考进士都未得中。不久以后,科举制度废除,这位怀才不遇的才子,也就从此破灭了中进士的美梦。

何振岱的文才,走到哪儿出名到哪儿。1887年,何振岱还未中举人,没有资格进当时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致用书院,但他时常替已中举人、有资格在书院读书的朋友代作课业,凡是他代作的,都名列高等,得到“膏伏”(类似现在的奖学金)。到他中举之后,他能名正言顺地进入书院了,每次作文,总是“阖市争相传诵”。1909年,何振岱到上海,有友人请何题扇面,何振岱顺手摘录几首自己写过的咏西湖的诗。不料,上海名流见了,无不击节赞赏。当时,上海报刊杂志辟有“文苑”专栏,选登海内外名家作品,何振岱的作品便常常被选登,从而扩大了他的诗文在全国的影响。1923年,福建政局动荡,何振岱举家迁赴北京,为一人家做家庭教师。当时曾为光绪皇帝太傅的陈宝琛在京城文运亨通,被认为是“文章司令”。达官贵人或附庸风雅,或红白之事,总要请其撰文作句,笔墨生意十分红火,篇篇润笔不菲。但此时的陈宝琛已届80高龄,垂暮力衰,应付不周。听到何振岱也在京都,大喜过望,便请何振岱为其代笔弄墨。何振岱因此可得酬金,也就乐而为之。陈宝琛的任何文字,只要是何振岱代笔的,他便十分放心并赏识有加。陈宝琛曾在何振岱所作之文上加按语道:“大作清婉,读了口角生香”、“大作平实坚致,循诵再三,无可增损”。何振岱每写一篇文章,陈宝琛便以百元为酬,如此下来,从何振岱入京起到1935年陈宝琛去世的这一段时间,这种笔墨收入成为何振岱的主要经济来源。何振岱因此才有可能送他的次子何知平留学法国。

何振岱一生著作颇丰,除主修过《西湖志》外,主要专著有《觉庐诗草》、《我春室诗文集》、《心自在斋诗集》、《寿春社词抄》等,另外散见于民间的各种序、跋、扇面题诗、题文、画作等也不少。现在最容易见到的何振岱诗作便是199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诗词》第三集。那儿收有何振岱诗词11首。兹录一首以飨读者:

浪淘沙

七月初六日感旧作

眉月泻秋光,影落银塘。芙蓉空白断人肠。那有藕丝牵到底?开后都忘。

黯淡旧红裳,梦杳烟茫。阿谁此日记壶觞?独有闲鸥怜故水,冷处思量。

尝一脔而知一鼎之味,可以看出,何振岱的诗词确实是写得好的。

1936年,何振岱从北京返回福州,以读书写诗作文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及身世的忧思。此时,叶可羲、王德英、刘蘅三位女子拜学何振岱门下,学诗作画。后来这三位门徒又相继介绍同好拜何振岱为师,她们是王真、王闲、薛念娟、施秉庄、张浣桐、洪守贞,加上何振岱的女儿何敦良(何曦)共10人。这10位女性皆才华出众,后来便被誉为“十才女”。她们的诗词集,现在还偶尔可从书摊上看到。如洪守贞的《秦香社词抄》、叶可羲的《竹韵轩词》、刘蘅的《蕙忄音诗词集》、王闲的《味闲楼诗集》等。百岁老人刘蘅,《家庭大观》曾于1998年5月9日以《根托闽疆得地良》为题专题报道过。刘蘅于1998年7月去世。王闲,于1999年12月去世。至此,10才女已全部告别人间。

何振岱不但诗文极受称羡,还能琴善书通画,所作画作,不论山水、花鸟,极见清凄之气,灵气蒸蒸,秀气泱泱;所作书法,则见清雄刚韧,底蕴劲丽,甚为世人所崇。这便是在文化市场,何振岱真迹一露面,便被宝之珍之的原因。

秉性刚爽爱憎分明

何振岱与当时的上流社会交往甚密。陈衍、陈宝琛、谢辛链、沈瑜庆、柯鸿年、郑孝胥等名垂一时、权操一方的人士皆与其有交。但何振岱却有其独立的为人准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泾渭分明。日军侵略中国后,福州两度沦陷,何振岱卖文为生的生涯即遭中断,当时他又身患胃病,贫病交加,但绝不乞怜于任何人。

日本侵略者占据福州时,曾慕名托人,打算聘请何振岱为顾问。对这种汉勾当,何振岱拍案怒斥,严辞拒绝,态度十分鲜明。郑孝胥等当了汉,何原与他们有交,但此时国“情”压倒私“情”,一怒之下,将所有与诸往来信札诗文付之一炬,以示划清界线。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通令各省市要求将抗战期间不愿附逆的名人的事迹上报,准备给予嘉奖。当时的福州市政府拟报何振岱作为表彰对象,送表格请其自填事迹,何振岱视此为浮光,不买其账,置之不理。蒋介石六十岁时,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拟请何振岱代其作贺寿文章,送润笔3000元,急需“滋润”的何振岱,宁愿守贫,不愿奉承,坚辞不为。

何振岱与北京的大收藏家、曾任袁世凯管家的郭葆昌是亲家。郭葆昌的女儿做了何振岱最小儿子的媳妇。这个郭葆昌可谓家私连城,富甲一方,不知家藏多少奇珍异宝。据报刊披露,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曾将稀世珍宝“伯远帖”抵押到海外银行。解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家花重金才将这一珍宝购了回来,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而何振岱这个亲家以及他的儿子和媳妇似乎都未从那个大富豪那儿得到些许遗嘱。这与何振岱这个人的清正品格与不受非分之财的家风是大有关系的。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此后第10天,当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张鼎丞乘吉普车到南后街文儒坊巷口,接着步行到大光里何振岱家,拜访何振岱。当时张鼎丞身旁有随从二人。由于何振岱不认识他们,竟然拒见。后来,张鼎丞说“是您老的学生何遂让他来拜访恩师的”,这时,何振岱才欣然接待了张鼎丞。接着何振岱知道原来来人是我党的高级领导张鼎丞,连忙口言:“首长礼贤下士,失礼了,失礼了。”表达他原先拒见的歉意。张鼎丞的来意是请何振岱出任福建文史馆馆长,但何振岱说:“我今年已83岁了,力不从心,谢谢我党关怀,望另请高明。”后来,何振岱当了福建文史馆名誉馆长,每月车马费300斤大米。何振岱一直任此荣誉职务到1952年12月病逝。

古道心肠乐善好施

反对裹足

何振岱有五子一女,但他绝不重男轻女。关于他不让女儿缠脚的事,曾一时广为流传。在当时社会,女孩不缠脚,会被认为是一种放浪。朋友们告诫他:“女儿不缠脚,有损门风,而且将来会嫁不出去。”何振岱说:“脚是用来走路的,缠脚是对脚的残害。我妈我妻都缠了脚,你看她们多不方便,也不美观。身体一定要顺其自然才好啊!”就这样,何振岱的女儿就没有缠脚了。在当时,像他这样上流身份的人家的女儿不缠脚,是非常稀罕的事。

收养

有一天,何振岱同他的两个女弟子叶可曦、刘衡在福州庆城寺的一个大石臼里发现一个女婴。他看了十分同情,就吩咐佣人把弃婴抱回家喂养。后来文儒坊的邻居把这事传了出去,有的人便冲着他“心好”,直接把弃婴放在何振岱家门口。那时社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被弃的都是些女婴。每当听到家里人说:“门口又有一个(女婴)了。”何振岱便一一嘱咐,先收起来,一定不要让饿着了,接着便送到闽侯县的“上门奶妈”那儿喂养。每个月这些“上门奶妈”便抱着这些婴儿向何振岱领取喂养费。一段时间,何振岱共收养了六七个弃婴,并一一为她们取了名字。何振岱总是对他的弟子们说:“人一落地,便是精灵,男女一样。弃婴之举,惨无人道。”并希望将来哪位弟子有本领一定要办个福利院,专门收容那些无辜被弃的苦命孩子。

放生老牛

一次何振岱郑岚屏同他的学生外出经过福州西门屠宰坊门口,见一老农牵一老牛,老牛步履蹒跚,满目泪水。何振岱问老农:“为何把这么劳累的牛牵到这儿?”老农说:“它老了,不能耕地了,送来掉。”何振岱心头一震,顿起怜悯之心,对老农说:“此牛终身辛劳,现已精疲力尽,无能为耕,理应养老才对,之于心何忍?”于是便掏出一些钱交给老农说:“我把这牛买了吧。”何振岱让学生将老牛牵到西禅寺交给方丈放生。此后,何振岱还每月派学生送草水钱给西禅寺,直到老牛自然老死。就此,何振岱对学生说:“像牛这样的牲畜,为人类付出了辛苦血汗,老了,也应有所报,不得的。”

后嗣不寂各有其业

何振岱妻子郑岚屏是林则徐第三女儿林玉庭(其夫郑葆中)的孙女。何、郑共有五子一女。大致情况简介如下:

长子何敦畴(1895—1970)在北京从事中医师工作,长古词,著有《春明集》、《竹头集》,晚年由北京返榕,逝于福州。

长女何敦良(何曦)(1897—1982),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长词。

次子何敦敏(何知平)(1901—1995),留学法国,修经济学,与李富春同窗。其夫王闲(1906—1999)为何振岱培养的十才女之一,国画家,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三子何敦敬(1903—1987),解放前曾任福建省银行秘书,解放后赋闲。

四子何敦诚(1905—1986),原国民党福建省官员、中共地下党党员吴石的副官,解放前夕随吴石赴台。1952年吴石被蒋介石害,何敦诚同年被捕,关押在台湾。晚年保释在家,于1986年病逝台北。

五子何敦仁(1910—1981),国画家,解放后任福建省博物馆特邀鉴赏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著有《静娱楼观画录》、《静娱楼诗集》,其夫郭昭华,国画家,为郭葆昌之第三女。

何振岱有21个孙子女,现在北京9个,在上海1个,在台湾3个,在福州7个,在美国1个。大多从事科技文化事业。

在福州的孙子辈中,有一位名叫何云(何敦仁之子)的文化人,原在省文化厅所属单位从事写作和导演工作。曾导演过电视剧《熊猫姑娘》,这部电视剧使他一举成名,片子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播出,红了一时。尔后他又投身文化企业,自办公司。这位事业有成的何振岱第三代传人对记者说,他打算在亲属和友人中尽量收集何振岱的遗物、真迹及有关史料,并打算在征得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对市文物保护单位“何振岱故居”进行维修,争取搞个何振岱陈列室,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曾经对福州人文有过影响的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