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诗到底有多“寒冷”?孟郊一生只有一天舒心日子!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好不容易高中进士的孟郊,那一天该有多么爽了吧?简言之,那一天,他肯定是这么度过的:白天骑着高头大马游街、观光,晚上就在“平康里”里喝酒、玩女人。好在他是诗人,我们可以逮着他的作品作证。
我们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只需要十秒钟,但感动的泪水会在心里流一辈子。因为,寒冷的孟郊写出了“母子之情”最炽热的温度。
(一)像疯子一般在长安的大街上狂奔“赏花”
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说的是九百年前,一个久试不第的老书生范进,在终于中了乡试的举人后,喜极而疯,最后需要卖肉的屠夫岳父对他挥以老拳,将他打醒的故事。其实,早在范进之前400多年,大唐长安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那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的人生。也许吴敬梓的小说,就是从那个唐朝诗人那里得来的灵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公元796年,一个四十六岁的老书生,骑着高头大马,在首都长安的大道上癫狂地奔走、吟诗,就像九百年后的范进在大清的菜市场发疯一样。
那个疯了似的老书生名叫孟郊,让他疯狂的原因也同范进一样,因为科举及第,考中了进士。此前他也是屡试不第,这次是他第三次进京赶考。
按照惯例,在进士考试放榜的当天,当朝皇上要亲自组织新科进士骑着大马,在长安的大街上举行丰富多彩的观花采花活动。
除了白天的宴饮观光,重头戏是入夜后,那些新科的进士都要到长安城北的风月场所平康里去放纵狂欢。“平康里”这个大量出现在唐传奇中的地名可不是凭空虚构的,它是有史可考的自汉至唐长安城里有名的红灯区。
唐朝末年,一个叫孙柴的人,就在他描写长安世俗生活的纪实小说《北里志》里详细地记录了“平康里”的风月实况:在那里工作的女性都很年轻,她们都在官方登记备案取得上岗证,并针对官员、商人和贵族等不同服务对象进行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服务内容,便是专门为来京城参加科考的考生服务。因为,与“平康里”相邻的便是大唐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长安大学),而在长安大学附近的街巷里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所以,“平康里”里面的艺妓都在长安大学里进修过诗文写作和音乐表演,都精通怎样安抚那些背井离乡的考生们的孤独焦虑,都谙熟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温暖和快乐。
现在你知道,好不容易高中进士的孟郊,那一天该有多么爽了吧?简言之,那一天,他肯定是这么度过的:白天骑着高头大马游街、观光,晚上就在“平康里”里喝酒、玩女人。好在他是诗人,我们可以逮着他的作品作证。看看那天晚上,孟郊写下的千古名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这首诗里,孟郊省略了前两次参加科考的失意和狼狈,只一笔带过说当时那失意和狼狈简直没脸说。后面三句则完全是一种放松和快意的精神状态了,完全是一个人在实现了人生理想时的自由和得意,一种人的本能因为精神的解放一下子从身体里喷薄出来了。于是,诗人一口气为我们创造了“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这只有一个人在彻底爽了、嗨了,并引得诗神上身、灵感爆棚时,才可能创造的奇迹。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首泄愤般放任不羁的诗作,也仍然潜伏着诗人苦难生活的阴影。虽然一日看尽了长安花——享用了“平康里”里的美酒与美人,虽然风光无限地接受了皇上的恩宠、游览了都城的美景。但依然可以感觉到今日的这些风光无限,正是由他那苦难的过去所激发。正是有了此前科考失意和如今金榜题名的对照互动,才使得这首看似简单的诗,具有了一种前因后果产生的特别张力。
(二)少年时代穷得像个叫花子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一个小吏之家,家境清贫。关于这个苦难少年,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段子。
说是有一年冬天,皇上派了个钦差大臣来到孟郊的家乡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
正当县太爷举杯敬酒,对钦差人说“请”时,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男孩趁势奔进县衙,挡在正要碰杯的两个大人之间。面对眼前这位穿着破衣烂衫的不速之客,县太爷满面怒容地呵斥道:“滚滚滚,怎么来了小叫花子,真是扫人雅兴。”没想到小孟郊毫不示弱,理直气壮地回顶道:“我是听到你说‘请’时才进来的。再说家贫并不代表人贫贱,离地三尺的地方说不定就有神仙存在呢。”
见这小男孩出语惊人,钦差大人来了兴致,让县太爷不要赶他,左右打量了小孟郊一番后,决定出副对联来考考他的才华。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怯场地脆生生回答。
这钦差大人眯缝起小眼睛,盯着孟郊身上破烂的绿衣衫,便捻着山羊胡须,摇头晃脑地吟唱道:“小小青蛙穿绿衣”。小孟郊当然知道这是钦差大人在羞辱自己。他看见这位钦差大人身穿大红蟒袍,又撇见饭桌上有一盘红烧螃蟹,略一沉思,便以牙还牙地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一听,虽然气得面红耳赤,但又不能失了身份,对一个小孩发作,便对县太爷说:“在酒桌旁边摆一小桌,给这小儿赏口饭吃,老夫还要继续和他对下去。”老钦差一边喝着老酒,一边苦思冥想,看着饿极的小孟郊狼吞虎咽地享用美食时,又冒出了坏水:“小小猫儿寻食吃”。这回小孟郊已经摸清了他的套路,只瞟一眼他们那推杯换盏的丑态,便毫不留情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和县太爷一听,惊吓得放下了手中的杯盏,面面相觑地噎在那里。原来他们吃喝的花费,正是国家赈灾的银两。于是,俩人不敢再和小孟郊纠缠下去,反而遮人耳目地到处宣扬小孟郊神童的美名。
其实,穷得像个叫花子一样的童年,还只是孟郊苦逼一生的开始,更多的磨难还在后面排着队地等着他。
(三)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他一直在忍耐中求生存
接着,孟郊十岁时,他那在昆山当个小小县尉(公安局长)的父亲染病去世了。一家的生活愈显清贫,生存的重担全落在可怜的母亲身上。
孟郊的性格也变得忧郁孤僻,青年时代甚至隐居河南嵩山,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三十至四十岁的十年时间里,他独自在中原和江南游历,用诗作反映民间的疾苦。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科考,开始为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而奔波。
四十二岁时,首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落榜,留下诗歌《落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剑伤。
但这次在长安应试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他结识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旧唐书》记载孟韩一见如故,韩愈对比他大十七岁的孟郊大哥的诗歌极为推崇,并为他孤僻、不合群的性格辩解,说那是因为他所有的兴趣和关注点都在诗歌创作上。
第二年,孟郊再试,再落榜,留下诗歌《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又三年,四十六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赴京应试,终于登科,并写下前文那首扬眉吐气的《登科后》。
虽然发生了从“空将泪见花”到“看尽长安花”的人生转折,但他所期待着的好运却一直没有到来,直到五年后,五十一岁时才等来溧阳县尉一个芝麻大的官职。让一个文人去做公安局长,孟郊浑身不舒服,工作也干得毫无激情。
溧阳县城外有一个森林环绕的小水库,苦闷的孟郊就经常跑到那潭水畔独坐徘徊,饮酒赋诗,以致忘了本职工作。于是县长报告上级,另请个人来代他履行县尉的职责,前提是,他要把自己的薪俸分一半给那个代理者。县尉的薪俸本来就很微博,如此一来,孟郊的状况已穷困至极。
三年后,孟郊辞去如同鸡肋的溧阳县尉一职,彻底退出了大唐的官场。那一刻,虽然他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压力,但他也重生了。从此,他把一切世俗的功名都抛到了脑后,只一门心思投入到孤独忘我的诗歌创作中,直到六十四岁时,于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病而亡。
所以说,孟郊的一生就像一株沙漠里的仙人掌,一直都是在忍耐中艰难地求生存,只爽过考中进士的那一天。
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重新安排了人生,摈弃了现实的生活,进入了想象的世界。失去了世俗的一切,又从诗歌创作中获得了无边的精神世界。所以很难说,挥别了官场后的孟郊,是懦弱畏缩的,还是坚强奋发的;是自取灭亡的,还是绝处逢生的。
(四)最杰出的“母子情”代言人
大唐诗人中,谁的母子情最深?看看下面的故事,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1992年9月,香港的文化团体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请全体市民回答就“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这个题目作答,然后按得票多少评出“香港市民最爱的十首唐诗”。最终,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夺冠。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这首诗推荐给全世界的小学生,作为小学教材。这首诗,也是孟郊除《登科后》外另一传颂极广的代表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写得最为明白晓畅的一首诗。六句三十个字,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浅显,但却深邃,反而比那些看似复杂深奥的诗更广博、更接地气、因而也更伟大。全诗只有一个词“三春”需要解释一下。古人把春天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春、仲春和季春。“三春”就是整个的春天,全部的春天。孟郊在写完母亲通过给游子缝衣以寄托不尽的牵挂之情后说,我们子女就像小草一样,全靠母亲太阳般的温暖成长壮大。那么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呢?那就是要把整个、全部春天般的温情回报给母亲。
这首诗是孟郊五十一岁当上小小的溧阳县尉,返乡把他的母亲从老家浙江德清接到江苏溧阳来奉时写的。在当时的江南,有这样一个风俗,就是家里如果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者妻子就要亲手给他们缝制衣服。那个衣服一定要缝得针脚细密,不能稀稀拉拉,粗针大线。因为他们相信,衣服的针脚缝得越细密,出门远行的亲人就会越早一点回家。而如果你缝得不细密,他们就会迟迟不得归来。
看看,恐怕没有比孟郊这首诗表达母子情更至深至切的了。可以说,他足以担当“母子情”的代言人。所以连向来憎恶孟郊诗歌,认为他的诗寒冷古怪的苏东坡也不得不为这首诗所折服。他说孟郊的《游子吟》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就是说,这首诗是从肺腑里涌流出来的,是内心情感最真诚的流露。因而,这种情感一经涌流出来,就能直入别人的肺腑,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那么,为什么孟郊能成为最杰出的“母子情”代言人?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被爱过,除了在他母亲那里。所以他们母子之间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血缘关系,而是深入到了骨髓,融入到了生命的根本。
(五)孟郊的诗有多“寒冷”?
孟郊五岁的时候,正如日中天的盛唐却爆发了“安史之乱”。成年后,孟郊曾有十年时间在江淮、江南一带游历。游历使他目睹了国难,感受了民灾,开阔了眼界,也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使他从关注一己的命运,转向关注民生的疾苦,所以他流传到今天的五百多首诗作大多描写的是世态的炎凉,和民生的苦难。
文学史是这么评价他的:说他的诗古朴凝重,避熟避俗,给人新鲜的艺术感受;说他的诗险奇艰涩,奇崛难懂;又说他的诗情深致婉,气势磅礴,具有悠远情致……最著名的便是那句“郊寒岛瘦”的盖棺定论。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意思是说,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轻佻、白居易的诗俚俗,孟郊的诗清寒枯槁,贾岛的诗孤峭瘦硬。孟郊、贾岛都是中唐诗人,俩人都以“字字推敲”的苦吟著称,都具有清奇悲凄,幽峭枯寂的艺术特色。
那么,孟郊的诗到底有多“寒冷”呢?再看他的一首《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槌钟饮,到晓闻烹。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这样的诗读上去确实很寒冷,又是“无火”,又是“冷箭”,又是“骚风”,又是“寒霜”,整个一个冰窖般的冷寒世界。就连他那立意来自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仍有一丝人间烟火的热气。但孟郊描绘的画卷却只有满幅的阴森,遍地的寒凉。
但我以为孟郊的“寒冷”其实是外冷内热的。
二战死亡营幸存者弗兰克写过一本叫《追寻人生的意义》的书。他说,生活就是受苦,要生存,就要从痛苦中找到意义。
孟郊就是这样。面对苍茫历史中的黑夜,他通过自身的苦难,去理解人民的苦难;通过自己的伤痛,去感知人民的创伤,并用自己的诗作记录了时代的风雨,唤起了道义的力量,成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灵魂。虽然他的诗作看上去是那么的冰冷,但他的同情和悲悯还是很有温度的。
所以,我们才会在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诗作时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寒冷的孟郊写出了“母子之情”最炽热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