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人才。侯方域所经历的年代正式明末清初黑暗、动乱的年代。朝政动摇,百姓民不聊生。生在官宦世家的侯方域,自小眼睁睁目睹父辈宦海沉浮,深谙当朝典故、洞察时事。“官二代”的侯方域有着世家公子生性豪放不羁的性格,交游甚广,饱览诗书,才华横溢。侯方域与冒襄、方以智、陈贞慧志趣相投,以诗会友,合称“明末四公子”。
在二十八岁那年,血气方刚的侯方域为清朝镇压农民军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农民起义当中去。
侯方域作为散文家,自然少不了给后世留下的文学作品。35岁那年,侯方域过了而立之年,感慨自己过去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在自己提名为“壮悔堂”的书房里,写下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两部文集。
侯方域更为我们所知,是因为清朝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写的就是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从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个历史人物身上,反映了清朝建立,南明灭亡的兴衰历程。
人生虽短暂,但是侯方域依旧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一笔。
侯方域父亲累官至户部尚书,叔父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祖父官太常卿。侯方域就是在这样一个掌握着朝政权力的家庭,自小养尊处优,过早耳濡目染了官僚的习气,侯方域少年之时就已经初具豪侠之气。侯方域从小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家学氛围浓厚,诗学文化在侯方域身上渐渐积淀,聪颖过人。
侯方域虽年少,却忧国忧民,发出“天下且乱,所见卿大夫,殊无足以佐中兴者,其殆不救乎!”侯方域不得不说是一位青年才俊,气盛志高,虽有儒雅之气,但是恃才傲物,豪侠任性。
在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中,侯方域敢爱敢恨,性格直率,与李香君情投意合,敢于冲破世俗,结为连理。但是在明朝式微,国家危在旦夕的环境中,侯方域性格中尖利的硬刺,在历史沉浮中,渐渐被抹去棱角。
侯方域在仕途遭遇挫折,与阮大铖之间恩怨纠葛,生活逐渐落魄,南明式微,侯方域报国无门。在三十多岁时,为碌碌无为的自己感到愤恨与苦闷,感慨自己“平生可悔者多矣”。在37岁时,侯方域因对李香君思念成疾,为国家兴亡悲愤不已,后来便离开了人世。
榆园军起义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为求生存揭竿而起。明朝末年,山东西南地区天灾频仍,瘟疫流行,以致出现“骨肉相食”的惨剧。而大灾之年官吏仍不顾农民死活继续横征暴敛。在这种背景下陕西农民登高一呼,爆发起义,山东西南地区的人民也群起响应,榆园军就此出现了。
榆园军利用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初年这段时间政治混乱的情形,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占据城池以对抗清廷的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军南下的进程。榆园军的大规模行动,引发了清廷的恐慌,他们开始调集对农民军进行围剿。
侯方域在此时向当时的清军统帅张存仁献上了条陈《五剿五抚议》,其中五条剿议是:通剿穴、绝径路、因粮食、鼓敌仇、散党援。这五条剿议给了张存仁很大的启发,为了限制起义军的活动。清兵竟然不顾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采取了人为决黄河大堤,“水淹七军”的毒计。堤口一开,很多县受淹,城破地荒,榆园军也就此在滔滔洪水中走向覆灭。
事后清廷讳忌提及清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事情,侯方域也没有得到嘉奖。三十五岁时侯方域回想起自己一生遭遇,悔恨不已,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以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