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郊外游玩作诗两首!看风景也能看出深意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年轻人就爱冲动,遇到一些不平事,总想要做点什么。书生不会使**弄棒,于是就耍耍笔杆子,赋诗作文,或者表达心中的感慨和无奈,或者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北宋诗人王安石隐居钟山后,便有意去遗忘那些陈年往事,整日徜徉于山水和田园之中。可是他年轻时不仅英气勃发,而且喜欢直抒己见。下面介绍的是王安石漫步郊外,这两首绝句含蓄凝练,寓意深刻。
郊行
宋代: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这首诗作于北宋皇祐五年,32岁的王安石当时任舒州通判。他在地方任上深刻地认识到,当时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祸害。从维护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他提出了一些抑制兼并的主张,这首诗就含蓄地指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严重问题。
诗的前两句描写他郊外散步的所见,“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柔桑,指柔嫩的桑叶;芦箔,指用芦苇编成的养蚕工具。农家不仅种植了很多桑树,而且还不辞辛苦日夜照料蚕宝宝,希望可以有个好收成,然后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尽、稀”二字,表达出农户养殖规模之大;而“密茧肥”,也说明他们养蚕技术过硬,并且十分用心,才能让蚕宝宝都结茧。
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倾尽财力物力和人力,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可诗人却笔墨一转,“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诗人随意地与农户们聊天,从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也非常关心他们为何如此辛勤劳作,家里还闹饥荒。作者对他们的境遇深表同情,末句以反诘作结,含蓄凝练,发人深思。
促织
宋代:王安石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蟋蟀的鸣声像织机的声音,仿佛在催人织布,故又名促织,这首诗即借此寓意。杜甫曾说,“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王安石年轻时非常崇敬杜甫,对他的作品也多有研究,前两句描写富人家的优越环境,“金屏翠幔与秋 宜,得此年年醉不知。”金屏,指金色的围屏;翠幔,是翠绿色的帐幔。诗人幽默地说,普通人家要是有如此环境,真是年年醉梦都不知。
后两句依然是转折,“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这些促织只会催促贫家拼命织布,哪里知道又有几户人家可以得到一束丝绸。一絇,古时鞋头上有孔的装饰,可以穿系鞋带,这里指丝织品。诗中对蟋蟀的斥责,实际上也讽刺和鞭挞了那些只知搜刮百姓财富、而不管民间疾苦之人。
纵观王安石的这两首绝句,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关心百姓生活的博大情怀。作者为任一方,就立志造福百姓,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确实给他提供了实践和思考的机会,为以后在草堂进行大阔斧的革新,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朴素的话语,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即使在如今也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