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极世间之色,
耳极世间之声,
身极世间之鲜,
口极世间之谭,
一快活也。
泼墨于人间,走四方山水,可身在朝廷,也愿沦为草芥。
若此处灰暗,便去寻找光明,世间之大,万般可能,只要是性情所为,乐似神仙,苦也甘愿。
袁宏道几百年前,便懂得了这个道理。
袁宏道一生三次辞官,只为在山水雅趣中找到逍遥快乐。
隆庆二年十二月六日(1568年12月23日),袁宏道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宦家庭,从小已经很会舞文弄墨。
他16岁时就开始组织文社,文社成员只要三十岁一下的,都会称这个年轻人为老师,甘愿接受他的一切社规。他带领大家一切研读诗歌古文,参透其中奥义。如此有才学之人,考试却并不顺利,直到24岁他才中了进士。
等候空缺长达三年之后,他才出任吴县县令,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来说,这都是大展宏图的机会。果不其然,袁宏道上任仅仅一年,便做出了很好的政绩,也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然而他却在此时辞官,并用连递7封辞呈表现自己的坚决。
辞官的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仕途并不如自己想象简单,每天处理诸多琐碎之事让他感到疲惫难当,莫不如游历于山川湖海,岂不快慰。
“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
当断则断,袁宏道离开吴县,竟直接游历东南名胜去了。往下的三个多月他“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他见识了游人如织的虎丘山,萧山的樱桃和鸷鸟,月夜酒香飘,花开彩蝶舞,生而为人最该做到的,便是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他拜倒于已故书画家徐渭的诗风,觉得人要有“不觉惊跃”,“如魇得醒”的时刻,才最“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他游览西湖,有了“不觉惊跃”的通透之感。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色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他看到“貂虎横行”后的百姓疾苦,赋诗揭露现实。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
冬夜趁霜春趁水, 芦花被底一生寒。 自从貂虎横行后, 十室金钱九室空。”
赏得湖光山色,也食得人间烟火,袁宏道就这样过了三年,却在三年后重回官场了。这一次他要上京出任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
虽对官场有种种戒心,但这个职位着实吸引到了袁宏道。想来京城毕竟是文化中心,也是人才聚集地,在那里他更可以阅览群书,也能结交文人雅客。在京城的日子,他一边博览公家藏书,一边和当年进士谢肇淛,翰林院庶吉士黄辉,还有自己的两个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共结“葡萄社”,在其中品评诗文,论古说今。
若公事烦闷,他便独自去踏青,北国早春,大地苏醒,诗意盎然,那清丽的,明亮的春天原野,便是他自由心灵徜徉的地方。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阅过百家言,袁宏道也有着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他觉得当世之人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就算是八股文也可以抒发性灵、得文字三昧。
抒发性灵,是袁宏道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前人虽有美作佳篇,但却不应该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每个人都该在自己的生活中燃气篝火,而不是接着他人的光明,照亮自己的诗篇。
于是袁宏道再次遵从了自己的“性灵”,离开了国子监。这一得闲,便是6年。这段日子里,袁宏道过回了“了无忌惮”的日子,他终日与少年旧友吟诗作文,寄趣山水,这回还去了武当山、桃源县等名胜。
也许在这出世入世之间,他更能体会人生百态。他钦佩陶潜“宁乞食而不悔”的潇洒,人从自然而来,回到自然中去,生命的瞬息便教你悟彻生息轮回。
最后一次入世,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回京。他这大半辈子,虽做了两次官,但都时间短暂,大多数时候都由着性子倾情山水,筑文学之论,却未尽从仕使命。为国家挑选明理有才学的年轻人,大概是他仕途之路,最圆满的结束。
他在吏部主事验封司4年,最终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告归,回乡后便病重,同年10月骤然离世。
袁宏道始终是清醒之人,他并没有如苏轼般,因仕途多舛而心灰意冷,也没有如陶渊明般归隐山林,只享“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因为”目极世间之色”快活,“耳极世间之声也快活。
人生何需二选一,性情所至,行将自在。”诗与远方“并不是一个唯一的方向,袁宏道寻着诗去了远方,也能从远方带着诗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