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做官都做过哪些事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北宋名人苏轼,大家都不陌生吧,作为中国十大文人之一,他的词赋流传至今,对中国及周边国家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家中也是杰才频出,父亲极其有才学,弟弟官至宰相,可以说是满门英杰,并称“三苏”。作为其中最出名的一员,他的一生虽然在官场一波三折,充满坎坷,但确实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让我们来看看他为百姓做了哪些为后世所称赞的实事吧。
图1
苏轼年少中举,21岁就进京赶考。时任主考官的正是当时名动朝野的前辈欧阳修,这位大能选拔人才也是很苛刻的。几番挑选之下一篇论述朝廷刑罚赏赐应该如何裁定的文章映入他的眼帘,反复阅读之后深得他心,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按理说,第一名就应该是这个年轻人的了,但左看右看之下,觉得这个人很像他的学生曾巩平时的写作风格,在党争很严重的北宋,把自己的门生定为头名很容易被他人说三道四,于是苏轼就屈居第二名。发榜之后,名字一出,主考官才知道这是一个四川来的年轻考生,对其更加好奇了。
图2
苏轼中举之后,欧阳修专程见了这个年轻人一面。对话之后,欧阳修更加坚定这个人是当世罕见的有才之人,对他更加喜爱了。还对自己的门客说道:“苏轼有经纬之才,以后一定能超过我的成就。我这个老骨头也应该赶紧退一退,让年轻人多出出头。”后来的事情证明,欧阳修看人的眼光果然不浅,苏轼日后果然“出人头地”了。
图3
可惜,当局正是王安石大红的时候,苏轼这个人和王安石并不对盘,也对他的变法颇有微辞。但他这个年轻人是弹劾不动当局大能的。于是在几番官场不顺之下,他就离开京城,去了外地做官。虽然被贬,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用心为当地百姓办事,每个地方都有不俗的政绩。
图4
他在徐州当团练的时候,正值古黄河肆虐,淹没不少民居和田地,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连其他官员都带家属避灾不出。只有他亲赴洪灾抢险现场,带领一众官兵和百姓共渡难关,整日在现场一起筑堤救险,在局势稳定之前连家都没有回过。老百姓非常感激,就在当地修了一座黄楼用以纪念他。
图5
要说苏轼更有名的政绩就是苏堤了。杭州那时湖水堵塞,既不能大量灌溉农田,水产也不突出。他上报皇帝请求改造西湖,和20万民工一起用几年时间,掘深湖泊,用淤泥晒干修筑一条长长的堤坝,在坝上遍植荷花柳树,夏季一来,微风吹拂,柳枝欲遮欲掩,莲花争奇斗艳,形成雨后的苏堤奇景,这就是苏轼诗中所描写的貌如西施之西湖。仅凭一人之力使整个杭州成为风景名胜,推动之后几百年的产业发展,也是很厉害了。
图6
奈何苏轼作为一介文人的气节实在过重,对于官场那些尔虞我诈毫无抵抗之力,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只能作为民兵队长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已经年老的他依然没有放弃和命运抗争,和百姓一起开荒种地,种菜浇花,与百姓其乐融融一起生活,将黄州作为自己的故土之一。当然,黄州也是苏轼在诗词方面成就最高的地方。
最后,就到了苏轼一生中最艰辛漫长的终老岁月。这是他被党争残害得最严重的时候,被诬陷投入京城大牢关了差不多100天,苏轼也一度以为自己就要命丧与此了,还给皇帝写了罪己书,给家人留了遗书。最终被放出来时,整个人也是大病一场,形容枯槁。自己的幼子在贬谪途中不幸病死了,却辗转奔波,到了最偏远的海南,在那时海南真的是蛮夷之地。年老体衰的他又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终于一病不起,无法处理政务了。当地百姓也都明白他是个正直的好官,听说苏轼来了,纷纷前来探望,附近的文人也时常来与谈论琴棋诗赋,给他的人生中带来最后的温暖,这位伟大的文人终于在66岁高龄与世长辞。
图7
当年其父在其出生时,为其取名为“轼”,如果国家为车,期望他能够做前行的扶梁,既不是最亮眼的也不是最不起眼的,而是必不可缺的固国之才,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而且做的很优秀,不负父亲乃至国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