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陆机
陆机出生于261年,卒于303年,字士衡,是吴群吴县的人,就是如今的江苏苏州人。他是父亲是陆抗,作为家中第四个儿子,跟自己的弟弟陆云被后人称之为“二陆”,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陆机虽然是将门出身,但是他从小就对儒家学术感兴趣,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并且按照礼来处理日常行为。在274年的时候,他的父亲陆抗去世,他就跟自己的四个弟弟一同统领,担任牙门将。在陆机20岁的时候,他所守卫的国家东吴举国投降,于是,他就隐退回家,在家闭门勤学,经过10多年的积累,有所成效,创作了《辩亡论》。
在289年的时候,他跟自己的弟弟陆云一同前往洛阳,刚到洛阳城,兄弟俩心高气傲,自认为自己出身贵族,看不起那些低贱的中原人,只是拜访那些有名之士。他在跟张华初次见面之后,就对其德望感到敬佩,以师长的礼仪来对待张华。之后,张华将其兄弟两推荐给诸公,让他们两个在洛阳城名气大振。
之后在朝中担任祭酒、著作郎等职位,在之后的日子里,司马颖曾救过他一命,他就投奔到其帐下,担任平原内史,替司马颖出谋划策,后人称其为“陆平原”。
在303年的时候,司马颖联合河间王准备攻打长沙王,让陆机担任后将军一职。由于陆机非常得宠,让司马颖帐下其余部将不服,多次跟司马颖面前说其坏话,但是司马颖沉默不语。
在这次交战中,司马颖战败,而司马懿旁边的佞臣多次进言,说陆机已有背叛之意。最终陆机惨遭害,其三族被诛。
陆机书法
陆机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平复帖》,此帖凝聚了他书法的精髓和书法风格。《平复帖》继承了西晋时期的社会氛围,有着晋人该有的淳朴和自然气质,还少少带有竹木简章草书些许意味。其中以秃笔枯锋为主,秃笔跟随笔势而去,写法极为的自然和简约,被后人称为“非中古人根本就不可能下的了笔”。
此帖结构上稍显随意,透露出一种洒脱的气质,让人感觉作者是信手拈来,毫无费力地书写。《平复帖》通篇就让人感觉到帖中散发出来的古朴和凝重的气息。陆机深受汉代以来的书风熏陶,因此他用笔的时候习惯于以按为多,轻提为主,其线条让人看起来粗细差不多,但是缺乏了那种飘逸的挥洒。
其造型还是以收束为主,线条根本就没有游荡开来,就好像一朵花蕾待放的状态,还没有书写到味,就草草收合起来。草书在陆机手中,还有没有达到真正巅峰的状态,还只在乎单个字的书写,追求让这个字书写成形,但是没有达到其真滴,草书要的就是尽情挥洒的自然。正是由于这种刻意的控制,显示出含蓄之美。这是草书的另一种风格方式,而《平复帖》就是此风格中的范本。
其点画特点极为突出,点画非常简率,横着的笔画很短促,让人感觉有俯仰的形态;而纵着的笔画较长,有点向左背右的弧形状态;那些稍长的部分,上面宽,下面窄,看起来有点斜,但依旧能够稳住,颇有奇趣。
陆机作品
陆机虽然是将门出身,虽然在早期他曾统领过一只,但是并没有在战场上打过多少胜仗,反倒他在回归故乡之后,文学上增进显著,为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埋下铺垫。
陆机在死前,曾留下众多作品,文学上,根据《陆机传》对其的记载,他创作了诗歌、文章等共有300多篇,但是留存至今的诗歌有107首,而文章有127,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残篇,但是总的来说,其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还是众多的,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中他最先创作的《辩亡论》具有一定的名气,讲述东吴为何会被灭亡的原因所在,约有2800的字,幸好在《三国志》中有所保留,不然其原文肯定会有所残缺。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有《平复帖》,其书法价值和研究价值甚高,还有《文赋》一文,可以说是陆机的文艺理论作品,集聚了他所有的文学理论,他对写作的认识,觉得虽然可以借鉴前人的惊艳,但是主要还得依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文学作品在众多朝代史书上有所收入,在1982年的时候,曾出版过《陆机集》,收入了他所有留存下来的作品。
陆机在文学上留下的作品有很多,可见其博学多识,在史学上,其成就虽没有文学上,但也不弱,也是有一定的建树。他曾写过《晋纪》,一共有四卷,《吴书》只不过是写了一些,但是没有最终完成,还有《洛阳记》,一共只有一卷,关于他的史学作品还有很多,可见他对记载社会事件以及观察社会卓有见解。
在绘画上,他依旧有所建树。根据《历代名画记》上的记载,说陆机曾有《画论》这么一部作品,说明陆机对绘画还是有所见地的。
陆机的宠物
在中国古代,那些离开家乡,游历于五湖四海的游子们,由于通信工具的稀缺,无法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通话和交流信息,以及常年的战乱,致使有些人十年不回一封信,甚至是杳无音讯都是有可能的。而陆机他作为陆抗的第五个儿子,在吴国灭亡以后,他先是回故乡隐居十余年,之后宦游于洛阳一代,然而他的家乡在吴地,两地相隔甚远,因此,很久时间没有书信来往。
陆机身边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有一天,陆机突然对家乡极为的思念,就对这只狗说:“我跟家乡已经好久没有书信来往了,甚至是从未有过,你能替我跑一趟吗?”
陆机说这话,只不过是聊以寄慰罢了,然而谁知道黄耳摇了摇尾巴,吠叫不止,一副它好像应允的样子。起初,陆机觉得它的样子很有趣,但是想试一下这个方法行不行,就书写了一封家书,把书信装在竹筒中,将其系在黄耳的颈部下面。于是,黄耳就南下,寻找陆机的家乡了,没想到的是,它竟然真的找到了陆机的家乡,不但把陆机的家书交给了身在吴地的亲人们,还如法制的把亲人们的书信系在自己的颈部,立即赶路前往洛阳,将书信交给陆机。从此之后,黄耳就成了陆机跟亲人们传递家书的信使,连年在洛阳和吴地之间奔波。
这个故事告诉我,只要思念家乡,任何办法都可以传递你的思念之情。但是说实话,在当初那个社会,让黄耳来传信的可能性非常的低,这么遥远的道路,并且两地相隔淮河和长江,黄耳需要渡过这两条河就很难,况且我们当它是真实的故事,可见陆机对家乡的思念之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