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节日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素材 学科手抄报 生活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 手抄报模板 简笔画 手抄报推荐

历史军事关口,中国十大名关


  中国的十大名关有:剑门关、武胜关、友谊关、嘉峪关等等。这十大名关分别为我国历朝历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十大著名军事关口现成为了中国著名景点中的重要保护单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一、天下第一关——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的美誉。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军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和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为四川省四大景观,剑门关首屈一指。历史上有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
  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剑门关是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十多位帝王莅临并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着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二、关中之关——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鸡公山风景区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河南鸡公山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有“关中之关”的美誉。
  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 “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楚军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与楚军夹汉水对峙,继又识破楚军偏师堵塞大隧切断其后路之谋,终将楚军攻破。
  南北朝时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侯登叛归梁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这个隘口将鸡公山、桐柏山分开,也成为鄂豫两省的分界标志之一。河南境内紧靠牌楼的是信阳武胜关村,而湖北省一侧则属于广水市武胜关镇。广水市武胜关镇境内有武胜关遗址、守卫武胜关的屯兵地将军寨、距离武汉最近的黑龙潭瀑布群等风景名胜,还有着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点。
  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着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驻守武胜关地区。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战败。为显示功绩,清朝皇帝将原来的武阳关改名为武胜关。

  三、现今唯一的口岸——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
  1953年1月,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改称睦南关。1965年1月,经批准,改名为友谊关。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火中曾两次被毁。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
  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色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
  回廊第一层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五六十年代,周**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第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

  四、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着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现长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99999块砖包墙。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五、九塞之首——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着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
  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地势更为险要。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
  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的宁德春节习俗
  飘香四海的宁德茶文化
  南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别具特色的扬州古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