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在多年来的努力下,才能够有现在的成就。可能现在的人都只看到了福州大学现在的辉煌,但是却不了解以前的艰辛。那么本期福州大学文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福大的历史,了解它的过去。
创办时期(1958年~1966年)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福建省工业总产值只有5亿元,而且大部分是以手工业为主。面对工业基础的薄弱,福建省委决定开辟以三明市为工业基地,创立起具有铁,煤炭,机械制造等一整套工业体系。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首先面对的就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匮乏。
而在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中,福建省被裁撤了4所高校,只剩下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农学院和福建医学院。其中,唯一能培养具有大学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厦门大学理工科各系早已经在1952年被调整并入省外各院校。
这样,福建省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只能靠外省院校支援,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省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创办一所工科大学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决定将这所新兴工科大学设在了福州,取名福州大学(校址为福州西门外祭酒岭)。
1958年秋,福州大学筹备处成立。同时,先由厦门大学招收机械,电机,化工,矿冶等4个工科系的学生共634名。年内又增设了土建系和理科的数学,物理,化学等3系。
1960年,校舍基本完工。2月工科58,59级各专业学生,7月底理科各专业学生先后从厦门大学搬回福州大学新校址。
福州大学、中科院福建物构所:1960年,为筹办福州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院士赴榕任职,化学一所和化学系一大批教师随之迁往福州;1960年,从厦门大学物理系调出林星等数十名教师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
厦大物理系参与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技术物理一组、电子物理组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相当于厦大物理系的2/3)同时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当于厦大数学系的3/4)转入福州大学,为了创立福州大学,厦大分出了全国院系被调整后剩下的理科的再一半。
在福州大学初期建设的过程中,经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校商定:厦门大学除调配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教师之外,尽量以整个专门化调迁为原则。厦门大学的整个电子物理专业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化学系以物理化学专业中的结构化学,分析化学一部分以及卢嘉锡带领物化专业研究生迁往福州大学。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迁到了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数学系创办于1958年10月,原名数学力学系,是福州大学创建初期最早设立的五个系之一。当时开设数学、计算数学和力学三个专业,教师队伍主要由厦门大学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力学和微分方程等专业的教师搬迁而来。1962年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数学专业。
1962年,因为福建地处前线,福建省内的一些工厂相继关闭。社会上对于福州大学能否继续办下去,也议论纷纷。但是办教育必须从长计议,它与办工厂有明显不同。鉴此,福州大学副书记,副校长张孤梅和副校长卢嘉锡等上书福建省委,请求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
经福建省委权衡利弊之后,于1962年07月正式下达通知: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但要缩小规模。停办土建和矿冶两系以及电机系的工业企业电气化,数学力学系的力学等专业。至此,学校设有十个专业,每年招生不超过500人,其中理科学生不超过90人,全校学生规模为3000人左右。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1966年文革爆发,福州大学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时任福州大学书记的张孤梅被开除党籍(于1969年01月05日含冤病逝)。卢嘉锡副校长亦被隔离劳动,遭受迫害。
在此期间,学校曾经一度停止招生。直至1970年才恢复招生,后因福建师范学院和华侨大学停办,福州大学又增设教育系(1973年福建师范学院复办又回归该校)和土建系(后又有部分回归华侨大学)。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文革结束之后,通过拨乱反正,调整教学制度,学校各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福州大学师生员工精神焕发,解放思想,狠抓教学与科研,成绩显着。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内已经具有了一定影响,为学校创办国内一流工科强校的奋斗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你可能也喜欢: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老图简介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