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灯舞是一种非常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也是属于湖南的特色文化,蚕灯舞的历史有近三百年。在湖南每到春节等重大节日,人们就喜欢在大街上舞蚕灯,它是非常具有湖南特色文化的瑰宝。那么,你对蚕灯舞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湖南文化带你更加了解蚕灯舞,一起来看看吧。
“蚕灯舞”是溆浦县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龙潭、小黄沙、竹园一带,是聚居在此地张姓家族的族灯。解放前每年春节举行灯会,龙潭街上千人聚会,热闹非凡。各大姓不论远近,都要把本族的灯舞到街上表演,其中尤以小黄沙张姓人的“蚕灯”别具一格,在此地享有盛名。
该灯的历史渊源现已无文字资料可考。据老艺人张望葵、张望更介绍:龙潭小黄沙张姓人的祖先是明朝永乐二年从湖北荆州迁徙到贵州黎坪,再到龙潭黄茅园,最后来到现在的小黄沙定居的。荆州一带的劳动人民素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张姓到溆浦定居后,继续发展养蚕业。由于出自对春蚕的喜爱,张姓中便有人独出心裁,扎织出一种表现蚕的生活的“蚕灯”来,每逢春节灯会在龙潭街上表演,以示张姓家族的繁荣和兴旺。该舞产生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蚕灯”形似成熟期春蚕,内用竹篾织成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圆圈做骨架,用绳子连接起来,分头、身、尾三段,外用白布蒙成,蚕身腔内点蜡烛,全长约5米。蚕身能伸缩活动,吞口张大,口含红珠。舞时以三男合舞一串灯,两串灯为一组(一组灯共6人),组数不限,越多舞起来画面越美。出灯之前,先在村中禾场坪地向空中放出“孔明灯”数盏,该灯是用竹篾织成的一种圆形灯,外糊皮纸,内置易挥发的樟脑和食油混合制成的蜡烛,点燃后直冲天空,可在空中维持半小时之久,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发明。灯升起后,整个村子顿时大放光彩,男女老少,欢腾雀跃。邻村的人们看见天空升起了“孔明灯”,知道张姓的“蚕灯”开始表演了,于是家家放起鞭,迎接“蚕灯”。
“蚕灯舞”生动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春蚕那种雍容的神态和娴静的生活习性。灯舞中“双关门”,“礼节舞”、“太极图”、“蚕灯缠腰”、“拜四门”等舞蹈动作,就是从春蚕平时躯体的扭转、抖头、昂首挺立相互纠缠等神态中提炼出来的。“上路舞”、“双蚕上树”、“双蚕过桥”、“双蚕吃叶”等动作,则是取形于春蚕寻觅桑叶时的神态。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者必须彼此配合默契,一丝不苟,使表演做到动静有致,连贯自然,神形兼备,给人一种典雅纯朴,情趣盎然的艺术享受。夜间“蚕灯”在田埂上行进,远远望去,一串白色蚕虫在夜幕中蜿蜒游动,十分壮观。特别是几十串“蚕灯”云集在广场表演“上桌”、“上树”时,这种奇异的蚕灯队阵图,可将人带人梦幻似的境界。它富有神话般的浪漫色彩,在民间舞蹈中是罕见的,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创作智慧。
“蚕灯”的音乐主要是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十样锦”以及锣、钹、鼓三样为主的打击乐器,配以唢呐,节奏明快,清晰悦耳,富有乡土特色。
你可能也喜欢:
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上海弄堂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全面解析: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