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和佛像是佛国在现实的世俗世界中的具体显现。布列各种宝物、宝器、杂花和宝盖、幡、幢以装饰严净殿堂,用璎珞、环钏、袈裟或天衣等庄严尊像,也都属于庄严的范围。那么我们来佛教法器看看法器种类之庄严具的三类器物解说。
佛寺和佛像是佛国在现实的世俗世界中的具体显现。布列各种宝物、宝器、杂花和宝盖、幡、幢以装饰严净殿堂,用璎珞、环钏、袈裟或天衣等庄严尊像,也都属于庄严的范围。这些装饰用的道具,特别是殿堂中用的,称为“庄严具”(alamkara-upavicara)。
广义地说,殿堂四壁和栏柱上刻绘的种种图像(特别是其中的装饰性彩绘),尊像前的供养具,都可算是庄严的一部分。但是,狭义地说,近现代佛教殿堂内的“庄严具”,仅指以下三类器物:
一、龛[kan刊]、帐之属;
二、幡、幢、盖之属;
三、桌与桌帷、桌袱之属。
以下分述。先述龛、帐之属。
龛,原是南亚次大陆石窟的一种小型石室,据说佛可在其中栖身与打坐、入定。僧人当然也可模仿着,在可栖息的龛内禅定,作为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早期大型石窟群内,就有许多这类禅定窟。当然,更有许多是为供佛像用的。寺院中供养佛像时,往往也模仿石窟的做法,在佛像外罩上一个龛类的庄严具,这就是后来人称为“佛龛”的了。
中国古代,就说是汉代吧,供贮藏用的家具主要是“厨”和“柜(匮)”。关于这两种家具,我的大学长孙机先生所着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一书的217—219页有详细说明,请有兴趣的读者参看,不赘述。要说的是,厨的形状是屋顶形,好像一座有四个短足前开两扇门的小房子;柜则像一个现代的有短足的箱子。它们都不是供展示用的。
所以,南朝梁简文帝《与僧正教》(载于《广弘明集》卷十六)一文中,批评平时把佛像贮藏起来的作法不对,说:“……此土诸寺,止乎应生之日则暂列形像,自斯以后,封以箧笥〔qie si窃四〕……或十尊五圣共处一厨,或大士如来俱藏一柜。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可见厨与柜是供收藏而非公开供奉用的。
当然,汉化佛教供佛的龛,在建造时可能参照了厨的形状。以至于后来——比如说宋元之际——把龛也俗称为厨,或称“厨子”,至今日本佛教界还是如此称呼,中国早就不这么称呼了,近现代一律叫龛,俗称常叫佛龛。
近现代的佛龛多种多样,总的说像一间小房子,前面开门,常为开而不设门。现代化的龛则常为一个大玻璃罩,有似展览柜一般。修饰华丽的龛可特称为“阁”,常为中国传统小木作手工艺精品。形体巨大的像无法入龛,也就不加龛供奉啦。无论加龛还是不加龛,佛、菩萨像前常悬门字形大幔帐,此种幔帐称为“欢门”。欢门上常以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欢门前常当空悬挂供佛琉璃灯一盏,俗称“常明灯”者是也。在欢门两侧一般悬幡,故又称为“幡门”。
有一种特殊的龛,俗称“花亭”的,应该在此谈一谈。汉化佛教的花亭,是一个四方形的小亭子,它有特定用途:专门用来安置“降生佛”,也就是刚刚诞生的释迦牟尼佛。这尊佛像的特点是:直挺挺地站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上身裸,下身掖着一条手巾(也有全身裸的,非汉化佛教即常供那种像)。
多为金属像,身下有一个盘子,常连盘子铸在一起。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日,汉化佛教定在阴历四月初八,藏传佛教则定在四月十五日。那一天要进行“浴佛”法事,其主要行事就是扎好花亭,将诞生佛请入,抬佛游行。由于劳民伤财和阻塞交通及妨碍维持治安等原因,在中国大陆,此礼久已不行。属于南传佛教系统的云南傣族佛教等则把佛诞日定在清明节后十天,并发展成民族节日“泼水节”。那是需要另作别谈的事了。
有关花亭,要说的还有两点:一是,亭上常悬小型匾额,上面写的是“毗蓝园”或“义成殿”。“毗蓝园”是释迦牟尼佛父国迦毗罗卫国和他在母国的诞生地蓝毗尼园的联合汉语省略简称。“义成”是释迦牟尼佛当太子时的名字“悉达多”的意译“一切义成”的简称。二是,花亭上的花,原来是由僧人到野外采集,可是众僧人所采有好有次,有多有少,用谁的不用谁的,发生争斗。后来一般改成大家动手扎手工假花。
附带说一下,僧人迁化后安置遗体的棺材特称“灵龛”,简称也叫龛,又称为龛棺、龛柩、龛子、龛船等。那是另一种龛,不可与佛龛混同。有关僧家的丧葬之事,我们当另外作文讲述。
佛殿中用以遮挡、区划空间的是幔幕。一般为缝合长布条制成。竖缝者称为幔,横缝者称为幕。总称幔幕或帐帷。一般在作法事时张挂使用。
你可能也喜欢:
佛学基础解说: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
佛学必知:佛教五观指的是什么意思
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修出佛心
基础佛学探讨: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